APP下载

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自我保护策略研究

2010-01-18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

雷 芳

摘要:留守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家庭生态环境及心理和生理都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消极人格。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利于其健康全面成长。虽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这些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是留守初中生自身的积极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留守初中生要改善自我认知,进行自我调适,合理疏解,强化心理成长,养成健康心态。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6-03

一、引言

留守初中生是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问题,目前留守初中生已成为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的普遍现象。由于留守初中生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养育和关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同时留守初中生比常模情绪更不稳定,更易出现焦虑、担忧、郁郁不乐等负性情绪,也更容易表现出古怪、孤僻、倔强固执的人格特点,不易与人相处和难以适应环境。㈣相当多的研究表明留守初中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潜在危险性,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该群体的身心适应过程,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干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认为父母应和孩子多沟通,带养人和学校要多关心孩子等方面,而很少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考虑留守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当社会不完全能够提供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留守初中生心理需要的支持时,留守初中生寻求自我保护更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性。

二、留守初中生自我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留守初中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自我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具有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的。很多心理咨询的案例也验证绝大多数个体在经历逆境后,并没有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多数人都能较好地适应生活。已有的研究可能夸大了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一谈起留守初中生,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缺乏父母的照料和关注,缺少关爱,亲子教育缺失对留守初中生正常社会化产生很大影响,给留守初中生带来心理问题,学业不尽人意,越轨与犯罪现象严重,价值体系扭曲等。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的忧虑,大多数农村“留守初中生”有内心的压力。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外部教育力量的作用由强变弱,自我教育的力量由弱变强。两种力量均衡,才能使心理和谐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教育的力量由弱变强。他人教育力量的作用由强变弱的“转换”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留守初中生,因为外部亲子教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残缺,更需要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如果他人教育力量的作用由强变弱,自我教育的力量又没有发挥出来,自然就会表现出“烦躁、逆反、盲目追星、缺乏自律、不能自控、反社会”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因此,留守初中生的自我心理教育,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及自我心理干预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心理学分析

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自我心理干预,并不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意识。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又处于自我意识特别高涨的特殊时期。而且留守初中生已经开始并必须思考所有他所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为自己确定应对的生活策略。所以他们的发展不是局限于家庭的给与,更多的来源于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的不是决定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自身。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个体低自我效能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面临挫折时容易形成和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倾向。而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自己具备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能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倾向去解决问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进而采取行动。同时,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留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表明,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已初步形成,而且这个年龄的儿童也十分乐意自我决定,喜欢“我的事我自己会管理”,在青少年这个人生的特殊时期,要着力提倡留守初中生的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充分激发起解决问题的高自我效能感。

(三)实践调查分析

留守初中生的学生、生活、心理等问题,很多研究者发现是因为亲子分离及家庭结构性残缺造成的。但是,我们课题组深入实地,运用自编人口学变量及社会支持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留守类型、父母关系、父母打工时间、朋友的数量、获得的关心来源、有烦恼时的倾诉方式以及面对困难的求助方式等。同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对学校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其对留守初中生的看法、态度等。而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初中生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朋友数量较多(6个及以上)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朋友数量较少(1—2个)的留守初中生;主动倾诉和寻求帮助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很少倾诉和求助的留守初中生。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淡结果发现许多留守初中生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积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有很大帮助,从此也可以看出其自我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个体是个多层次、多水平的运作的有机体,具有自我适应性,个体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正是因为自我和环境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行为的主体始终是自我,所以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还得从初中生自身人手。

三、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干预

(一)强化观念和哲学干预,养成健康的心态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初中生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留守初中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在改变不了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它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挑战,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保持情绪的稳定,做

到善于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和父母及周围的人通过各种形式灌输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实际上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初中生的内在体验和感受是受到外部的影响和干预的,作为父母、教师、抚养者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和帮助其正确地归因,辩证地分析问题。此外,周围的人们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孤僻心理、抑郁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使他们树立勇于面对现实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改变被标签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留守初中生群体在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时,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一些对留守初中生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也使得留守初中生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初中生”的标——“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初中生的认识,并对留守初中生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的研究表明,81.7%的留守初中生表示不喜欢“留守初中生”这个称呼,79.0%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初中生”,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不良“标签”可使人丧失自尊,到处遭受冷遇,使人心灰意懒、放弃希望,最后放弃个人原有的自我形象,接受原先不肯接受的自我。留守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动力是自我尊严的展示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不良的标签将使他们的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遭遇巨大障碍。所以留守初中生群体的标签化趋势会妨碍其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削弱了他们对不良心理问题的调节能力。因此大众传媒对农村留守初中生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初中生的负面报道。同时留守初中生自身应该自尊自信自强,进行知觉干预,减少自身对压力知觉的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素。并将其运用到心理保健上,要注重“光明面”,尽量忽略“阴暗面”,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当然老师、家长及抚养人等也要注意引导留守初中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健康成长。

(三)积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增强正确的自我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又被称为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改善社交状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使参加者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能有效地改善参加者的求助技能、增强人际适应能力,更好地获得社会和情感支持。留守初中生接触最频繁的团体无疑就是班级中的同学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留守初中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组织优良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帮助留守初中生实现特长发展,陶冶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使留守学生在良好的同伴交往中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非留守生与留守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同时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团体辅导,自己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我心理教育活动,如他们可以创办有关心理健康的黑板报、排演心理剧、心理日记交流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交流团体辅导的心得体会。还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咨询、班级心理辅导、演讲、座谈等形式,开展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学业、自我探索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辅导工作,从而起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四)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学会一些正确的自我疏导方法

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其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所谓“助人自助”。为此,留守初中生要注重自助能力的培养。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不主动积极同他人交流,把困惑、问题及烦恼长期积淀在心中,不会调适、释放和宣泄,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所以要学会多和周围的人交流,及时沟通和倾诉。同时要学会一些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①行为干预: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通过自我发泄,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对着假想的敌人拳打脚踢等。②情绪干预:当面临心理危机时,通过向亲人倾诉,向老师求助,写日记及体育锻炼方法宣泄郁闷,利用听音乐、看漫画和同伴玩耍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③生理干预:学习一些简单的放松技术,如调节呼吸或放松肌肉来减轻心理紧张和焦虑等,同时使人心率减慢,情绪稳定。当然,这些更需要老师去用具体事例引导留守初中生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心理情绪。

参考文献:

[1]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2]邓远平,姜智,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32-36

[3]聂建华,李刚,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化的功能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3)10-14

[4]吴霓等,农村留守初中生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27-228

[6]马伟娜,徐华_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3-305

[7]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初中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426-428

[8]廖凤池,初中生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7:325-387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
让爱燃起希望
新媒体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思想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产房助产专业实习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