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6-12-01黄洁
黄洁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公平就业。随着国家就业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主要形式,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对其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和自我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盲目攀比和功利心理
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年轻的大学生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身缺乏客观正确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的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再者,追求工作职位安逸、清闲、福利待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总想找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不少毕业生不愿签约。
2.2 遇到挫折.灰心丧气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但是,有些毕业生往往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败,就对自己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敢积极参挑战,参与竞争。造成这种情况的大多是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2.3 自我高估.不切实际
存在这种情况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优点,综合素质高于其他毕业生,理应有更多的招聘单位青睐。因而盲目自信,表现为,在应聘时过度自负,这种求职的心理也是导致失去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3.1 社会因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生数量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相应逐步增加。各地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而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发达地区发展,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就业共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就业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不够健全,高校更多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动手操作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3.2 学校因素:首先高校在设置专业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辅导心理工作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再者在校期间不能接受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缺少对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心理准备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容易出现迷茫、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
3.3 大学生自身因素:自身综合能力欠缺,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
4 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择业观。大学生要选择理想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时,要结合自身所学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能力等定位职业期望值,建构正确择业观。高校鼓励学生把各人职业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4.2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做好规划对实现职业目标非常重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成功。
4.3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锻炼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4.4 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加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密切相关。高校有关部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外,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避免由于准备不足错失就业机会,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及时做好自我心理调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