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英语的知情交融教学模式
2010-01-15黄律环
黄律环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一、前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从认知维度出发,强调学生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词汇量和阅读写作的流利程度等,即获取知识量的多少,造成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长期沉浸在气氛沉闷的课堂中,养成“强记强背”的学习习惯,不断灌输着冷冰冰的单词和语法知识,最终让部分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在外语教学教程中仅仅强调认知的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活动。这样,对于外语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都对外语课堂存在着畏惧心理。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世界性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展开,将情感引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逐步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把认知和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认知与情绪的有机交融、相互促进,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基础
1.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家奥苏贝尔 (D.P.Ausubel)针对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讲授教学提出意义学习理论时就强调了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具有同化学习材料的适当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一个先决条件涉及的是教学材料为学生可接受性问题,即学生能否掌握有关知识,属于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范畴;第二个先决条件涉及的是教学材料是否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即学生愿不愿掌握有关内容,属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范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将情感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寓教于趣,知情交融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从“自我实现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观,即语言学习应视作一个完整的人的学习,学习者既有认知和思维能力,也有对认知和思维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无情感特征的“语言习得装置”。然而,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对所学内容的“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正是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尊重学习者,将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是人本主义的宗旨[1],根据这一宗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应该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3.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当适应性行为能力成熟时,人会努力学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尽可能少的消极情绪体验。因此,人们对于符合其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兴趣和热情,趋近并加以接纳;而对于不符合其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冷漠和厌倦,回避并加以排斥[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情绪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促知;同时,在认知过程中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动力,以知育情,从而达到知情并重、知情交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目标。
三、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研究
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备课即事先将教材内容输入大脑,然后在课堂上再“倒”给学生,即教材内容的输出。与传统教学 (图2)不同的是,在知情交融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学生、教材3要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图1)。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与教材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关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必要。
图1 知情交融教学3要素之关系图
图2 传统教学中3要素之关系图
1.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知情交融教学模式中3个要素之一。教材不是一般意义的物,它是人化了的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其进行情感维度上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更系统地认知教学中的情感现象,发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使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那么学生就会积攒积极有效的情感能量,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在“共鸣共振”中迸发。[3]
首先,优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对象,其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乐于体验自学吸纳知识,更离不开鲜活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材料。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多渠道搜集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通过改变教材内容,即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增强英语学习的现实性及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延伸书本教材的内容。千方百计地用好、用活教材,把教材当作活的资源进行充实、调整、挖掘、创造,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时代和生活气息,从情感上完全接受它,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4]。
其次,运用移情策略,对教材进行情感内容的挖掘。如何运用好教材是教师备课的研究目标。除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吸收以外,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挖掘显得更为重要。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运用移情策略来达到目的。教师首先要注意深入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性内容。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动人,必须自己首先体验到这种情感,先感染自己,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再次,充分表达教材的情感性内容,做到以情动人。备课不是背课,绝不是将程序性的授课材料刻在脑子里,上课时再“复制”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表达出教材中的情感性内容。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以及活泼的肢体语言来体现。通过教师生动的课堂表演能够创设一种虚拟的课文内容中的情境,带动学生进入想像的世界,从而体验到教师所描述的真实场景。
2.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从情感维度上看,对于学生如何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兴趣的问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了现成答案。所谓“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教学内容的难度只有落在这个区域里,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而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即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水平。那么,教学内容的“适当拔高”正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在相同时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要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不断产生“爬楼梯“登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越发激起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5]。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学和教育活动为中介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6]。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1)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因素
首先,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的阶段,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过去有所提高。教师的一举一动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各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教师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有力的自我调控能力和不断创新开拓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不断钻研,通过学习扩充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完善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满自信,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这样的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易感染学生,取得学生的信赖,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以充满热情的活动来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从心理上完全接受而非传统教学中的生硬灌输。另外,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具有耐心和包容心,对学生充满爱心。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爱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既是教师职业神圣之所在,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
然后,教师的课堂教态对学生的影响。教态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通过教师的声音高低、语速快慢、目光交流、表情和手势变化以及在教室内的位置的不断改变,可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效果;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并能使教师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即时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教师组织教学时采用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使课堂保持常新的输入形式,使学生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将疲劳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5种感官来完成。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变换信息输送管道,尽可能使学生充分使用各种感官,在课堂中穿插使用投影仪、录音机或图片、实物等,让学生随着不同的输出媒体变换不同信息输入通道,调动全身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因素
情绪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所谓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各种内在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最活泼、最集中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成分,对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认知、激发和培养,既是英语教师籍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动机多半属于工具性动机,尤其是把外语作为升入高等教育或继续深造的敲门砖,同时,大学生所持学习动机也属近景性动机,只求通过眼前考试,而忽视外语学习的长远运用,学生缺乏内在动机,完全是在非考不可的压力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下,属于外在动机。因此,在这样的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学习时注重应试即书面语而非实用即交际功用。没有内在动机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
根据情绪心理学理论,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正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情绪破坏、瓦解或阻断认知活动;负情绪因它的压抑效应对智力操作起干扰、延缓作用。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会对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7]。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帮助学生解除焦虑,建立自信是英语教师的一大课题。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心弱的人往往极度害怕、胆怯。他们不能自我决策,对成功的期待值偏低,不愿意发表意见。自尊心的强弱取决于个体过去的体验,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必须保护每个学生的权利和积极情感。来自老师的称赞往往会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因此,一位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时时处处鼓励学生进步,支持和关心学生,有效地培育健康积极情感因素的成长,不让一个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学生掉队。
(3)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做到相互赏知。教师与学生取得好的沟通,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的知音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探讨,去锻炼他们的能力,欣赏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成长,从而确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因为学生们相信他们的老师,这种关系下的教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心灵的相通使师生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课堂的教学就能够形成生动、民主、合作的氛围,就能够顺利达到预设的目标[8]。
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授人渔”而“授人鱼”的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脱掉权威的帽子,形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习到许多新鲜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9]。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则是自主发展的主体。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以积极情绪来指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对知识的探求与情感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与交流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以情促知;同时,在认知过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起到以知育情的作用,从而达到知情并重、知情交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袁平华.人本主义信理学与人本主义语言教学 [J].山东外语教学,2006,(2):16-20.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的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7]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 [J].外语界,2002,(5).
[8]孙炬.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与研究综述 [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9]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 [J].外语界,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