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现状及改革研究
2010-01-09阳家鹏向春玉
王 萍 阳家鹏 向春玉
( 铜仁学院 体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现状及改革研究
王 萍 阳家鹏 向春玉
( 铜仁学院 体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从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入手,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在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出其面临的新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铜仁学院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思路。
体育专业; 课程方案; 改革研究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教育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近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与以往不同,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转向了课程层面。众所周知,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无论是国家的教育目的,还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体育教育的课程建设工作,使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不断趋于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体育教育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了三次改革,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人才定位转化。课程设置也由单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柔性课程体系”变化。
铜仁学院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体育系2007年9月迎来了学院第一批本科生,为改变传统培养专科生的办学模式,适应本科教学,同时为学院2010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做准备。由此,对铜仁学院体育系本科课程方案进行研究,是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以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为依据,在对专家访问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最优化的原理对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旨在为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在实施的课程方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对各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依据[1]。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不能仅被认为是教育目标的简单推演,要根据教育目的所指出的方向,明确办学宗旨,并对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有相当清楚的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2]。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将受教
育者培养成为什么人,能从事何种工作,如体育教学、管理、研究、训练等;②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层次规格的人,是为运动队、高等院校、还是初中等学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③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什么素质标准的人,即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具体要求[3]。现横向比较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各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培养目标
各体育院校的培养方案有其异同,共同点为:从素质标准上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从能力上要求培养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不同点为:有的学院培养的是专门人才,有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有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各院校在培养层次规格上有所不同。在2003年6月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体育教育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4]。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包括了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并且结合自己院校的特点有调整。
随着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非功利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知识的几何式增长,那种大学毕业后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与岗位规格一一对应、划分非常细密的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20世纪后期推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后又推出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以实现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体育院校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培养目标的确定受历史和现实的许多社会条件制约,但更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为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可行的。
2.1.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结构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课程结构探讨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成几组,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修一、二门课;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或称自由性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选修课的比重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等。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收集到的各院校的课程方案可以看出从各院校的课程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各体院民族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可概括为图1。
图1 体院民族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图
2.1.3. 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学习某一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部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或称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保证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保证了学生拥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宽专业的口径。从各院校的课程方案中可以看出:各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以单课学科为基础,没有整合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各有不同,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但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一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哪些课应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技术课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各院系开设的必修课中也有相同之处,专业基础理论课均开设有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专业技术课中开设有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以及主修项目。
2.1.4. 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授予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操、田径、球类、武术。主干课程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法,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组织、课程教学可以“由易到难的排列”,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评价,但课程内容单一,不利于课程的深入发展,不符合现代课程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在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主干专业课程内容,按照综合课程进行分类,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等6类主干课程,表现出主干课程“领域”化,主干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使主干课程体现出人文化、“领域”化、多样化、拓展化、科学化等特征,加快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建设。从收集的课程方案看,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各有不同,有的将主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程中,有的设置在选修课程中,有的将其它课程设置在主干课程中。
2.1.5. 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选修课的内容要能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衔接、配套和完善;能与社会体育内容相衔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还要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知识。从收集的课程方案来看,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选修课,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院系所开设的选修课是形同虚设,只是做个样子,将开设的选修课当必修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院系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开设选修课;场地器材不够;整个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2.2. 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分析
课程方案实施是将已经制定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实施课程方案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课程方案设计的再好,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或实施的不够彻底,都会影响培养目标的效果。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了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全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具有在本专业进行教学、训练、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制定的与本专业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有关本专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上几个方面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的说明和具体化。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来了解课程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达成培养目标的程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14.20%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51.60%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34.20%的学生认为还没掌握。这说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标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3. 对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构想
课程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等多个方面。在这诸方面中,培养目标占主要地位,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核心。培养目标是课程方案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方案的其他方面,各种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因而,课程方案作为行动的指南,它必须要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课程方案的其他方面都是围绕它展开,以它为依据,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是课程方案的核心。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所谓课程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学内容,没有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持和保证,教育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教育的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图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图
2.3.1.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南,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的基本要求。即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必须充分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但是,社会是发展着的,因此,实际需要必须是适合发展着的社会需要。其次,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培养的人也必须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第三,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将变得很分散,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与所学专业一一对应已经不大可能,这些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基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目前西部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爱岗敬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3.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
根据以上对培养目标的思考,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考虑形成如图2所示的框架。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提出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爱岗敬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3.1.2. 各院系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别,存在随意而设,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偏少。
3.1.3. 课程方案的实施情况不太好,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师资不足或师资改善力度不够,难以保证课程方案变化后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3.1.4.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由以前主要是胜任教师和教练逐渐向多个行业扩散,学生的就业与所学专业一一对应已经不大可能。
3.2. 建议
3.2.1. 课程方案的改革要听取和吸纳多方面的意见
课程方案的变革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阻力,因为教师习惯于现在的做法,会对改革持否定态度或消极对待,这不利于课程变革。克服这种阻力的策略是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组织者让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使他们把课程改革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避免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教师的参与也使得他们清楚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方案的实施。除了教师的参与外,还要把社会有关人士、学生家长、学生吸纳到课程决策中来,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员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便改进新课程方案,从而真正确立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课程改革机制。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实施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毕竟,课程发展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3.2.2. 教师能力提高与课程方案的实施要有效地配合起来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课程方案实施的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应变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课程的改革必须经过教师的教学,才能把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转换成学生的实际经验。课程的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要把教师的发展与课程方案的改革有效配合起来。
3.2.3.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未来社会职业的流动较大,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学生要获得这一能力,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从调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到困难;没有学习的氛围;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现有状况,转变学生思想,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3.2.4. 完善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要确保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搞好教学管理改革。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正常的教与学的秩序,增强教与学的科学性,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教与管是相辅相成的,有教无管,教学工作必将是无序的,低效率的,只有把教学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注 释:
①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2004年8月.
②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年8月.
③ 安顺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3年6月.
④ 遵义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
⑤ 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8月.
[1]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树军,郭志禹.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17-20.
[4]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The Condition of Proposal for Graduate Course and Reformation Research for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ongren University
WANG Ping YANG Jia-peng XIANG Chun-yu
( Physical Depart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Using the literature and data,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from Guizhou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grams start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compulsory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major courses, etc. many aspects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now the community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new situation they face, and on this basis, analysis and prospect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uizhou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build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a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al for graduate course; reformation research
(责任编辑 王婷婷)
G642.0
A
1673-9639 (2010) 01-0095-05
2009-09-26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课题编号:jr09(0705250)。
王 萍(1967-),男,贵州铜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