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010-01-07干胜道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经营结构责任

田 超 干胜道

摘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这种交换逐渐从原始的非平衡态形成有序的结构。这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同时,企业作为自组织体系,应通过加强自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提高管理负熵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企业社会责任;熵

一、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学说作为一种系统理论,最先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因此,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湛垦华、沈小峰,1998)。

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此外,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自组织系统的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熵在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系统科学把熵的概念引进了自己的领域,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范畴。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时,或者由于环境对系统的不可控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 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紊乱,表现出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系统的这种状态,称为系统的熵值增加效应(杨照、杨文彬,2007)。

任何企业管理系统部是开放系统,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学中,人们得到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所谓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管理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任佩瑜,1998)。企业管理的实质是一个负熵的过程。

企业内部的控制都要以与环境的输入输出为条件,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表现为人才、物质、资金、设备、产品等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只有当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保持其管理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负熵值的持续增加。否则,系统将不能运行,致使系统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发生困难,系统熵值增加。显然,企业的基础都是依赖于企业系统与环境进行输入输出过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

二、 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环境理论是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理论的产生及演变来看,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等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与发展的。企业环境通常被分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条件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经营者无法控制的因素,企业经营者只能认识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采取适应性措施。企业内部条件因素,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在一定时期内是既定的可控因素,只要善于组织就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分析企业环境时,应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密切联系起来,相互对照,相互比较,从中发现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供依据。

企业外部环境是受技术、资源、经济和社会通过诸多因素影响制约的复杂系统。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通过市场,来自社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经过市场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企业与环境不仅有物质方面的相互交换,而且与环境中的精神因素发生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企业外部一般环境因素和企业特定环境因素。

图1描绘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的主要的环境要素,其中虚线框注部分为企业管理活动,即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并向企业外部提供产品(服务)的活动。外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社区环境等。外部环境要素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和企业管理活动的影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作用。

在传统的“股东至上”的经营理念指导下,企业管理将股东财富(或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管理者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财力、物质资源达到最大的投入—产出效果。从这个意义上,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协调。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和成熟,企业管理者将视角扩展到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的协调发展上来,更加关注与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的利益协调,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以及企业社会公众形象等方面。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局限于可控的内部环境因素,而是将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协调关系作为经营管理对象。企业经营目标也不再局限为经济目标,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企业是活的有机体,环境也是持续变化的,因而在企业与环境之间、企业内的各系统之间总有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不打破原来的平衡,就不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不建立新的平衡,就会给企业经营运作造成长期的不稳定,失去建立内部平衡即建立计划和责任制度的基础。这实际是在把握成长中的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过程(谢凤华、古家军,200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偶然,也并非出于“仁慈”和“道德”,而是企业与环境由不平衡到平衡转变中的必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和典型耗散结构的内在要求,是企业与环境要素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路径选择。

自然环境与企业进行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质资源和生存场所。水、电力、物质资料、土地资源等各种要素无不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企业生产耗费的各种资源一方面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同时也引起自然资源存在形式的转变。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企业产品转换为另一种可利用的形式。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物、废渣等排放又严重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内部要素间比例结构的破坏和可供利用资源的损耗。因此,企业生产引起了自然环境熵增变化,导致整体自然资源能量的降低。

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资本均通过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提供。企业产品通过产品市场和商品市场进行销售。因此,企业通过外部经济环境完成资金和资本的循环。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中对企业重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投资人、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债务人等等。在外部经济环境与企业进行交换各环节中出现危机,将引起整个资金链循环出现问题,更有甚者将迫使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威胁企业的生存。在经济环境要素中,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企业家。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所提供的体力和脑力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同时,企业不仅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企业家维持和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薪酬、福利待遇,而且为人力资源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为企业家发挥管理能力、提高个人声誉提供了舞台。

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此外,保持一个良好的政企关系也已成为企业持续经营的一项“潜规则”。企业与外部政治环境要素并非单向被动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影响政治环境要素,形成企业与政治环境间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如企业主动承担政府项目而得到政府的特许经营或补贴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企业的法律环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等,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准则,企业只有依法进行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法律环境主要因素有:(1)法律规范,特别是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税法》、《企业破产法》等。(2)国家司法执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有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各种行政执法机关。与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3)企业的法律意识。企业的法律意识是法律观、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是企业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企业的法律意识,最终都会物化为一定性质的法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行为后果,从而构成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法律环境。(4)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依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合法经营管理,也是向外界提供了企业良好声誉的信号,这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赖。因此,企业与法律环境也存在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企业外部的文化环境是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中有关社会精神层面的各项因素总和。其中包括社会价值观念、习俗、礼仪等等。企业外部的文化环境通过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一方面,企业员工受到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可能与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伦理道德产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可能影响对企业产品的喜好、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评价,以及对企业处理危机方式的态度。如万科捐款门事件、毒奶粉事件及家乐福风波等均为很好的例证。因此,企业与外部文化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也存在着管理熵的问题。

相对于社会大环境而言,企业生产经营的小环境所包容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构成的氛围就构成了企业的社区环境。就企业与社区环境要素的直接交换看,企业的社区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从间接交换看,企业社区环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区域依赖性较强的中国员工更倾向于在生活区域内(或附近)寻找工作,并希望企业所在社区能够提供子女的教育场所。因此,社区环境也为企业员工的稳定创造了条件。作为回报,企业也需要对社区环境提供了经济支持。

企业的科技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粗略的划分企业的科技环境,大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巨大的影响:新产品对原有产品构成威胁进而影响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新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新管理理念影响了企业经营价值观念进而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等等;企业对于科技环境的影响,如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培养专业研究人员、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从而为企业外部的科技环境提供新的技术、流程、工艺、理念等,可以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创建核心竞争能力。

四、 研究意义及启示

1.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对于企业而言,“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与外界环境永不间断地交换。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应仅依靠整合可控的内部环境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而应将目光转向与内部相关联的各个外部环境要素。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正是企业通过识别外部环境要素与企业交换和协调关系,使得企业与外部环境要素实现有序化的平衡结构。

2. 企业系统与内外环境要素间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因此在从原始无序到结构有序过程中,各个环境要素在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是不平衡的动态的。在企业与环境进行协调中,企业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及时转变观念。现阶段,企业应转变单纯的“股东利益至上”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主动而策略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3. 由于外部环境要素与企业系统,以及外部环境要素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企业应着力提高自身社会责任管理的自组织协同能力。企业应善于分析,利用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过程中的随机性涨落,为构建有序的社会责任结构提供契机。灵活利用和组合企业与外界环境要素交换方式,使之产生协同效果。

4.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建立“网络结构”的柔性组织形式,消除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富有“弹性”。各不同层次都能等同地面对外部环境交换关系,相互并行地协同并适应环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增加企业系统的开放度。

5.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应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框架体系,规范社会责任管理流程,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负熵水平。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分析中,企业要结合与各环境要素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中不同的交换对象和内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量分析可以采用货币与非货币(如热力值、能耗值等)多种计量手段。

6. 在企业系统与环境要素交换活动中,隐含着交换对象的产权界定及交换主体间的契约关系等问题(包括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由于交换形式和交换对象的复杂性,必然造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和履行方面的复杂性。因此各相关方一方面需要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不完备契约条件下,明确各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分配和协调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 (10):22-24.

2. 李双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经济研究导刊,2009,(10):35-38.

3. 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世界,2001,(6).

4. 宋丽梦.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8):19-20.

5. 单晓云.耗散结构的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6. 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7. 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3):8-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67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8-0384)。

作者简介:干胜道,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超,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0-06。

猜你喜欢

经营结构责任
雷人画语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