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2009-12-31王其辉
王其辉
[摘要]学术界就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问题已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本文在综述先前理论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价值、理论视角五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作了进一步地挖掘和剖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64-02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发展理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其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为何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它的科学之处究竟在哪?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衷思考和追踪探讨的理论热点。大家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该理论的不同侧面,对其科学性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解析。
一、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探讨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探讨和解析,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
第一种观点:科学发展观符合规律性。该观点从科学发展观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和自觉遵循的角度探析其科学性。主要认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含义,主要强调的是规律性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真正做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第二种观点:科学发展观有其客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观点主要侧重科学发展观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基础等方面。具体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它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它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丰富而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三种观点:科学发展观有着科学的内涵。该观点主要是从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其科学性去认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认为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强调了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正面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客观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第四种观点: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该观点主要是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相互贯通及有机统一的视角分析研究其科学意蕴。认为:科学发展观既包含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理念,又潜在着一定的科学的价值向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性问题研究的几点粗略思考
综合诸多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之研究,结合本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究竟科学在那些方面,经过缜密思考和仔细梳理,于是乎就形成自己的一些粗略想法。本文认为之所以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来源的科学性
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诞生,绝不是哪一个伟人、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或智深学者闭门造车而凭空杜撰出来的。倘若偶尔为之,那么这种理论也会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来源,经不起社会历史的检验,最终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过早夭折,给人类造成误导,给历史留下遗憾。—个理论要想经受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有其科学的理论来源,其中包括间接的理论来源和直接的理论来源。唯有如此,这种理论才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方能称得上科学的理论。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间接的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已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它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有着直接的理论来源。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是对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地总结和提炼。
(二)理论内容的创新性
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创新性主要通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内容体现出来:
1.以人为本的创新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创新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人”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上、政权目标追求上、价值目标取向上,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都作了历史性超越;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摒弃,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完善和发展。
2.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这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理论,是对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理论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既拓展了发展的多维性,又赋予了发展的科学性。
3.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一发展理论是基于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思想理论而提出的,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基本形成。我国正在从农业辅助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从城乡二元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在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4.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人类与自然地关系角度出发,在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突出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在寻求人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这也是对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人类自身发展”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发展理念的有力批判和大胆改革和创新。
(三)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而其理论逻辑的严密性恰恰又体现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上。科学发展观仅仅围绕“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基本内容、发展的要求、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方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内的理论体系。并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理论价值的切实性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其伟大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的切实性,因为科学发展观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够促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如此等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自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贡献。
(五)理论视角的前瞻性
科学发展观理论气势恢宏,理论视野辽阔。既着眼现实,又展望未来;既重视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所需;既勾勒了中国和谐社会的远景规划,又对和谐世界进行了初步构想。科学发展观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深刻分析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形势,对未来中国发展和世界走向,作了宏观上的把握和预测,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它以颇具世界性的眼光和宽广的战略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举措,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雅静.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哲学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昊怀友.关于科学发展观科学性问题研究述评cJ]探索,2009.(1).
[3]是仕字.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解析[J].传承,2008,(7).
[4]徐卫国.略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J].理论前沿,2006,(2).
[5]刘厚田.闫孝华_试论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学性[J].菏泽学院学报,2008,(7).
[6]樊爱霞.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7]谢嘉梁.黄岩.中国共产党创新的重大成果[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1).
[8]姚颖.臧峰宇.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创新[J].新东方。2009,(4).
[9]孔令轩.“以人为本”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J].镇江高专学报,2009,(1).
[10]方玉萍.张志华.科学发展观:党的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11]赵丽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6).
[12]丁晋清.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J].岭南学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