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09-12-31苟军宝
苟军宝
【摘 要】 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读,培养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依据教材,教学生会读;反复诵读,促学生多练。
【关键词】 朗读训练 兴趣 教材 诵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诚然,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培养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倘若一个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情感观点和意蕴,然后精心设计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一厢情愿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失去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充分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就成为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并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引逗”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要让学生感到“今天,我就是主角”。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桃花源人生活的看法,结果学生毛遂自荐,畅所欲言。针对学生向往的心理,我顺势引导“桃源人的生活如此美好,让我们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读出来,以表达我们的向往之情,同学们认为如何?”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抢着读,读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紧张而有趣,活泼而有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出示图片资料,“春草图”、“春画图”、“春风图”等让学生感受春天无穷的活力以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依据教材,教学生会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将文章朗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朗读技巧和理解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
朗读时必须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防止读错,先慢读,读得比较熟了,再加快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吐字发音要尽可能做到正确、清楚、规范。同时,朗读时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裁的朗读处理等等。例如,朗读诗歌就要求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注意韵脚要稍微拖长,从而使其产生和谐的音韵美;朗读记叙文时则应尽量使用接近生活中的口语语调,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们知道,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指导朗读,就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工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尤其像《静夜》、《背影》、《黄河颂》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观沧海》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叹等等,我都以语流的起伏跌宕把握其情感的起伏,在听者的心灵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经过我的指导,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感悟文字,什么才叫感情朗读。自然而然,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是讲“应该怎么怎么读,不应该怎么怎么读”,而不是“应该这样读,不应该那样读”地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的。当然,教师范读只是起到示范作用而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那样只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学生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并且结合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三、反复诵读,促学生多练
在电视电影中,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旧时私塾里的老先生领着一帮学生,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在读“三字经”,人们不免要笑他们是“老夫子”。其实,他们这是整个身心沉浸在文章中了,他们很可能是在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地朗读。而如今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有这样的场面。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朗读依然适用于现在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同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无法否认,学习古诗文,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诗义,有的诗句本身浅显易懂,有的诗句对于中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这时不如干脆让学生去读,也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反复地读,成遍地吟诵。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诗文含义,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境。我在教《静女》时,曾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功能,可能也唤起了对美好未来的联想;同时,“静女”的形象也被描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在“城隅”约会的情景。不必赘述,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无法否认,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平时要敢于让学生大声地读、大胆地说、大量地写。学了诗歌,可以搞朗读比赛,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散文诗,并且结合比赛结果及时指导他们进行总结,写体会、写小报道等等。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交际能力、创新意识都要高于朗读能力欠缺的学生。因此,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反复诵读,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