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2009-12-31于海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创作

于海军

[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退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

[关键词]电视电影;个性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94-02

1996年电影频道正式开播,1998年参照国外电视台为电视播出拍摄电影的经验启动电视电影的拍摄,十年来电视电影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娱乐方式。吴贻弓:“夫‘电视电影者,顾名思义,就立意、创作、摄制、传播乃至接受诸端而言,既有别于多集电视,亦另类于影院电影。”电影追求以大投资制造视听奇观;电视剧以长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现阶段电视电影的个性化创作。

一、利用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十年来,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视电影,以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迅速反映生活,给观众带来最鲜活的感动,形成了电视电影自身的创作特点。截止至2008年底,电视电影产量达1108部。现实生活题材占81%,革命历史题材占4.5%,古装武侠等占12%,其他占2.5%。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超过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现实题材一百五十多部次。

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完全不同于身处影院中的那种暂时遗忘自我的状态。由此,我以为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需要更多来自日常生活实况,来自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包括相当宽泛的世界范围的现实社会动向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因为普通观众喜欢看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他希望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只有利用新闻题材或热点问题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使得电视电影能够更好的发展。它以小投资、短周期,精制作为生产方式,保证这类题材的时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视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系列剧对于新闻纪实性作品的创作相对于电视电影创作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电视电影要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众的生活,侧重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增强文艺类型的吸引力;改编真实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纪实、刺激,兼有打斗场面。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惊险性,注重故事性、细节表现和叙事张力。通过不同领域现实题材电视电影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农村、工业、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叙述或平缓或急促、或轻盈或厚重,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实现了对接,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艺术价值

塑造有魅力、有价值、有生活的人物,反映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是电视电影发挥其独特美学特质和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手段。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内容去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也符合为最广泛的大众拍电影的创作需要。电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提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得每个人物都能够鲜活的生活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鲜明的唯一,让大众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世界之中的同时,更受他们经历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怀,对人格魅力的吸引,制作更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生动可感的人物和现实深刻体验传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影片《金牌工人》中全国劳模徐振国的现代工人气质以及新时期改革者常局长的远见。《督察队长》中的督察队长沈泉和刑侦队长朱豪是观众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警察形象,有很强的职业素养,也和普通人一样遭受着生活实实在在的压力。《天籁》中的新“草原姐妹”央金和她的同学根嘎、扎西,还有那影响着藏区人民生活、忠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天籁之音拉姆。

电视电影更多地选择现实题材,选择小人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也是由电视电影低成本所决定的。如李迅所讲,低成本既是一种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面对当下中国的观众,满足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三、依靠完美的叙事增加可看性

电视电影在将电视媒介与电影相结合后产生了新的特质,即在媒介和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艺术定位和审美品格。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小”的,不会像电影那样依靠视听奇观来达到震撼的效果,走超现实主义的路线,但这种“小”只是指电视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是日常化的。题材贴近现实,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给人创造的是幻化的世界,除了本身就是魔幻题材的影片之外,其他题材的处理也都是非日常生活化的。但也不能像电视剧那样用很长的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电视电影所讲述的“小”故事更加凝练,情节更具有吸引力,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特质。所以要想吸引电视屏幕前的观众就必须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戏剧冲突、风格化的表演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并深化故事的主题。如影片《十八个手印》影片构思巧妙、影像完整大气、对白精彩,利用不同叙事线索的铺陈与推动,将那个风雨欲来的特定历史时刻完整准确的定格于荧屏。《生死抉择》、《横空出世》利用剧烈的情节冲突,在矛盾和斗争中展示丰富的人物性格。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注重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照搬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认为,“电视电影的一个特征是造型和影像需要较高的表现力,需要一定的电影味儿和影调效果。它不像长篇连续剧主要用情节和台词去吸引观众,影像方面平淡化处理亦能奏效。电视电影虽然由于成本限制,但它们需追求一部电影的所

有艺术指标,只是要躲避大场面、奇观化、超惊奇的视觉效果。”

从艺术标准方面来看,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既要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电视电影要找到自己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空间,注意发挥艺术的个性,在叙事方式、节奏和文化含量方面向电影靠拢;选材方面还应具有平民视点与国民视角,避免庸俗化。注意电视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从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视听节奏、音乐构成等方面营造一种电影感,形成一种风格化的形式。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影艺术文本的一种补缺,甚或是电影艺术文本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所以,对电视电影的艺术要求必然趋近于电影艺术的普遍标准。

五、注入时代内涵增加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

十年来,电视电影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以满足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性,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和大众性,以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为目标,成为独具美学特征的艺术样式和电影产业。当前,不少电影刻意追求大投资、大制作,以营造出具有震撼力的视觉、听觉奇观来吸引观众,却淡忘了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电视电影以电视媒介为播出平台,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作品应该顺应和谐文化的要求。增强电视电影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力求创作出能够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在电视电影的表达层面上要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以讴歌时代精神为己任,走在时代的前沿要在作品中正视和化解矛盾,处理好讴歌与批评的关系,避免有悖于现实的冲突、或是将矛盾简单化的作品出现,而是应该在叙事过程去体现时代感,这才是成功的电视电影作品。电视电影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价值,艺术家要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反映人民的心声,努力创作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作品。近期参加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部分电视电影作品:《十八个手印》、《从心开始》、《极限救援》、《谁动了我的幸福》、《无法结局》、《走四方》等。作品风格、样式题材各异,“这些作品不但注重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更看中其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城.电视电影三字经[J],电影艺术,2005,(3),

[2]赵小青.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J],艺术评ib,2008,(2),

[3]毛琦.中国电视电影的叙事规则与文化特征[J]_电影艺术,2003。(6),

[4]王宜文.电视平台的媒体特性与电视电影的美学选择[J],当代电影,2007,(3),

[5]刘建芳.质朴的动人力量[J],中国电影0,2009。(8),

[6]赵小青.电视电影形态特征浅议[n当代电视,2002。(12),

[7]甘文瑾.业界谋划电视电影的未来走向[J],中国电影报。2007-02-08,

[8]赵小青.电视电影1000部盘点[J],当代电视,2008,(5),

[9]任殷.发挥电视电影的个性[J]_当代电视,2000,(2),

[10]刘秀梅.电视电影审美潜质初撂[J],当代电视,2004,(11),

[11]同艺.中国电视电影形态特色的思考[J],电影艺术,200,5,(4),

[12]吕馈.电视电影:再论两个“标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13]陈默.电视电影吹毛求疵[J].当代电影,2007,(4).

[14]张志君.为中国电视电影把脉[J].当代电视.2004,(4).

[15]许同均.电视电影与“精品意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4).

猜你喜欢

个性化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创作随笔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
高考议论文的个性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