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审美教育思想探析
2009-12-31吴春香
吴春香
[摘要]陶行知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他继承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审美教育的方针、创新审美教育的方法、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丰富的审美思想,至今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审美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70-02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的六百多万字的精神遗产,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陶行知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审美教育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923年在他主持创办安徽公学时就提出了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故化知为行为,变思想为事实,必自培养情操始。”陶行知是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审美教育理论,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一、陶行知审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奠定在他的艺术哲学基础之上的。陶行知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点,一是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一是我国传统的儒家尚用观。传统的儒家尚用观是作为一种潜质发生作用的,决定着陶行知吸收何种哲学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而科学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探索救国道路后得出的最为科学的结论。这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全部根基,也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陶行知作为西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完全排斥传统文化。对中国正统知识分子影响最深的传统文化要数儒家尚用观,尤其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机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儒家的“用”不同于西方的“实”用,而是通过内在人格提升来发挥作用,这就是内圣外王思想,即通过人格的道德修炼达到治世济用之目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用其单薄的肩膀承受着超载的救国救亡的重担,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人世的,他非常重视教育的现实意义,强调教育在改变中国落后贫穷现实中的作用。所以,他对杜威的实用主义一见钟情。陶行知的实用之义之“用”并不等同于儒家尚用之“用”。儒家的“用”,本质上是道德的实践意义;而陶行知的“用”与生活、实践是相通的,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就“行”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行侧重于道德行为,亦称道德践履或实践,杜威之‘行指科学实验、技术行动、适应环境的活动、道德行动、民主实践、教育活动等内容,更为广泛。杜威知行观的渗入,赋予传统之‘行更多科学实践和民主实践之内涵。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时代,所以,他大力提倡现代自然科学来改变中国的落后与贫穷。“我们觉得要救中华民族,必须民族具备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传统儒家以伦理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标准,本质上还是道德的实践意义,化为实际的实践意义还要经历一个人为的转化过程,而且经过这个转化,实际的行为与道德理想之间未必吻合。有了科学主义的武器,陶行知坚信“人定胜天”,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陶行知在继承传统文化有益思想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理论,逐步形成其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陶行知审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陶行知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
陶行知先生始终把审美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他提出:“教育的目标:健康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结自治的精神。”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其审美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审美教育。陶冶青年一代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和崇高心灵,为其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合适的养料。他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美来改造世界。他曾说:“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的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所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几株艺术幼苗,而是要创造一个诗化的环境,诗化的社会,诗化的世界。
(二)陶行知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认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就是广阔的社会现实,审美教育要反映社会现实。他说:“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文学是从生活里压迫出来的。”他认为艺术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艺术内容,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他说:“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这不是要把古庙制成一座新屋,老太婆敷粉擦胭涂嘴唇是怪难看的。”合适的艺术形式能完美表现艺术内容。艺术表现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因为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陶行知认为中国的审美教育要“适合国情……要充分运用眼面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外国材料之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亦当选粹使用,但必以家园所出为中心。”审美教育“要重视科学的训练”,“要开辟新路径,要创造新材料。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受到感染、启迪,得到审美愉悦。
(三)陶行知审美教育的环境创造
重视自然美。陶行知指出:“大凡思想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他提出选择大学校址要考虑五个要素:雄壮,令人兴奋:美丽,令人欣赏: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阔,度量宽宏;富于历史,使人能领略到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光大国粹心思;交通方便,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他亲自选择的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校址都是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强调社会美。陶行知认为天然的优美环境不可多得,但巧夺天工的人造环境同样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是陶冶学生性情、铸塑美的心灵的重要途径。他说:“吾人在办公室八小时占全时约三分之一,若物质环境太劣,实至痛苦”,“所办之事,亦宜有美术。表格,最贵整洁;信件,亦宜雅致”,“办公室不仅为物质环境。同时仍有人的环境,若办公者囚首垢面,衣履乖张,虽玉堂椒房,亦使人不乐”。在晓庄他努力让“墙壁也说话”。
提倡艺术美。陶行知认为艺术美是联结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中介,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产物与工具。他说,诗“无非是打仗的号筒,只教斗士向前冲”,“书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陶行知坚信“人定胜天”,主张艺术地改造自然与社会。他说:“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I"LT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有欣赏性的改造,不
要有恐怖性鬼脸式的改造。换句话说,我们改造,要有美的精神。”因此,他把文艺的“艺”与技艺的“艺”联系了起来。他解释艺友制时说:“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凡是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并不是要取消艺术美,他说“我也不是主张狭义的‘做,抹煞一切文艺”他认为艺术的人生、艺术的生活则是美的最高境界,“自然美术固可贵,人生美术更可贵,自然化的人生美术,人生化的自然美术尤其可贵。”这与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是一致的。
三、陶行知的审美教育实践
(一)创办学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改进社内设立美育组,主张学校将音乐图画、工艺等艺术课程作为一门主课,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和品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劳动进行艺术创造。将审美教育思想与劳动紧密相连。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立育才学校,按学生的才能、兴趣和爱好,分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科学6个专业组,1944年成立舞蹈组。
1941年9月,陶行知在育才学校试行“幼年研究生制”,选拔幼年研究生27名进行特殊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研究报告10多本,剧本4部,歌曲27首,制成科学仪器30余种。
(二)躬身实践
为了让育才学校有良好教育审美的环境和深厚学术风气,陶行知写了大量的诗歌,编写了诗剧、歌词,陶行知曾写了《谈诗》、《关于诗的对话》等来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激情。在育才学校诗人节上祝词,又为育才师生写了《创造年献诗》。他自己虽然每日为育才学校师生的生活奔波不息,但坚持每天为难童们翻译一首诗。
对音乐和美术创造环境的营造,陶行知亦费尽了心血。他直接给国民政府要员张治中写信,要求将所部抗敌歌咏团全部家具及钢琴、风琴捐献给育才学校,使“幼年音乐培养可立更坚固之基础”。他还亲自写信给著名画家张大千,要求他为育才学校画展绘画。1943年3月19日,育才绘画组画展如期展出。《新华日报》对育才学校绘画组的画展报导说:“作画者的年龄多在十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而作画技术的熟练,比重庆市上历届名画家的画展并无逊色,足见该校教育的成功。”
陶行知在一生办学之中,无论是在晓庄师范还是在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都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他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教育思想,这无疑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