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仁”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09-12-3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霍 青

[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关键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仁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66-02

文化是伴随人类社会而来,随人类的繁衍进化而发展进步。中国的文化起源很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一系列代表祭祀意义的“礼”文化,学界很多专家认为定义一种文化不应仅以文字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礼”文化更能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化有久远的历史。文化自产生以来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生存到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和引导。

中国传统文化即在中国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人民世代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离不开孔子对其博大精深思想的创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的统治局面,孔子思想应运而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文化损益夏、商而来,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在周代这种“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又蕴含了所独有的道德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仁”是以人本主义的为核心,代表了儒家人文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价值理性;“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即是这一内涵最概括的表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儒家文化中“仁”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规定,用孔子的话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基本道德原则就是“仁”,它贯穿于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的全部内容之中,是其伦理思想的基础。就此提出了“孝悌、忠信、仁义、礼智、恭敬”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体系,以适应各种伦理关系,并且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现在我们重视道德有时甚至于重于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儒家文化所赋予我们的品格。

儒家文化对人的本质规定的道德内涵,是以血缘关系中产生的伦理情感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伦理思想表现为有差别的爱。他虽然提出过“泛爱众”,但是主要出于仁爱的人本主义立场,并不是说爱是无条件的,《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明确的回答。但是孔子的这个所谓爱人,是既反对墨家的“兼爱”,也反对杨朱的“为我”,它认为要有差等的自爱,又要有差等的他爱,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宗法社会,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论语·雍也》)的有差等、有区别的爱,从自己最亲近之处做起,按照封建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特点来进行的,在一定的血缘关系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人的血缘关系是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亲相爱是人的本性流露。孔子的“仁”的思想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就会牢不可破。所以孔子也对君主提出以人的“亲亲”为出发点,先有“君子笃于亲”,而后才有“民兴于人”。

而“仁”之本是“孝悌”,“孝”是儒家思想的一切教义的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儒家文化中的“孝”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也是我们的主要品德和人格之一。“孝”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社会不仅维护了家庭的关系,也维护了社会关系。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必须先孝亲,才能够“兴仁”。孔子的学生也有所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这与孔子的“仁”的思想相吻合,最能说明“仁”“孝”二者的密切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忠、孝、信、义这些道德观念,他认为人不可不忠、不可不孝、不可言而无信、不可行而无义。这些道德观念曾经支配了我们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行为,已经将其精神特性融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并于无形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直到如今,不忠、不孝、无信、无义对我们来说,谁也不敢去这样做的。儒家文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提倡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群体,关注社会,在当今社会中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忠、孝、信、义这些道德观念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伦理道德的防御,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心理,包括人的本质、道德、品格等,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那么“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孔子虽然极其重视“仁”,把“仁”提升为他的思想核心。却并没有因此就漠视“礼”的地位与作用,孔子认为“礼”是十分重要的,是立身、立国之根本。“礼”既代表一种社会秩序,还代表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完美的人就必须学“礼”、知“礼”,否则就会粗野鄙陋,变成举止无礼的野蛮之人。所以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既是制度,又是礼仪、礼节,它表现为人的恭敬态度和行为方式,包括典章制度、规矩礼仪等,它可以施用于君臣、父子之间,也可以施用于普通的老百姓和朋友之间,它既反映尊卑等级的社会关系,又表现孝悌长幼的血缘关系因素,用以维护群体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既强调了社会的规范与秩序,也没有忽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心理情感的需求。由于“仁”和“礼”的互补互用,人们之间能够产成一种温情脉脉的“仁爱之心”,因此更容易为社会和个人所接受,“仁”和“礼”同时发挥作用,对人心的净化、社会的治理将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从而导致社会的和谐稳定,秩序井然。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以“礼仁”结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也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时代,转型的社会困难重重。在现今的中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建设是重点,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虽然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同时也带进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还有不顾国家利益的贪污受贿以及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等社会问题。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很少在讲感情,而是在讲利益、讲金钱。于是就出现了假仁假义、虚情假意等行为,不守信用,欺害人民。所以与此同时我们要用儒家思想文化做护航,作为经济建设的开路先锋。我们可以利用儒家文化伦理思想中“仁”的精华,以“仁”的凝聚力,讲诚信,守信用;以“仁”交友,以诚信为本,帮助解决出现的这些社会道德问题。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去唤醒一些人的良智,改恶从善,减少社会犯罪行为,以利于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利用儒家文化的道德力量克制个人的私欲、私念,帮助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格,以便全社会都能集中精力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儒家文化中的“礼”,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是相符合的。社会的和谐关键是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而儒家思想正好是以道德为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需要有一个依傍,这个依傍便是“礼”。孔子早年教授学生学习礼乐的目的,就是想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使人走上道德之路,实现一个“生活完全理性化的社会”。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和谐”就是要人人各得其分,社会秩序上下安宁,这和孔子的“仁礼”思想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既有糟粕,又有精华,虽然它也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人际关系的纽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精诚团结,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绵延。孔子的“仁礼”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矛盾面前要理解、谅解,并进一步的去化解。在现今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除其糟粕,取其精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孔子儒家思想“仁礼”的精髓,更好的推进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蔡尚思.孔子思想核心的面面剖析[M].济南:齐鲁书社.

[2]高赞非.孔子的思想核心仁[M].济南:齐鲁书社.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宋仲福.赵古惠.裴大洋.儒学在现代中国[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王均林.中国儒学史一先秦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6]赵东栓.历史·哲学·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7]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