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神·1948》这样诞生

2009-12-29王一鸣

上海戏剧 2009年10期
关键词:沙画战神粟裕

王一鸣

“上海的话剧舞台上,柔美多、壮美少,阴柔多、阳刚少。”导演李建平感慨道。如今《战神,1948》,将为上海舞台注入一股阳刚之气。由李建平、吴小钧两位陈年知己,携手上海戏剧学院诸校友倾力打造,向祖国母亲建国六十周年献礼。

该剧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极少触碰的历史:1948年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最终使毛泽东改变了原本了然于心的战略部署,从而大大缩短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战神,1948》的灵感,来源于编剧吴小钧2001年的一次探亲。与知识分子出身的离休干部姑父闲聊中,谈到了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当时便为之一振,即刻激发了他创作剧本的劲头。然而好事多磨,回首这八年来的创作之路,吴小钧唏嘘不已。无数次断断续续的书写,好几回没有缘由的退稿,最终确定了与上海戏剧学院的合作。此后,又是一番“脱胎换骨”的修改,新增与修动的篇幅达四分之三。等到导演李建平进入后,全剧的结构风格和叙述方式更是整个的颠覆。

叙述者

起初,在剧中运用“叙述者”这一形式只是隐约出现浮现编剧脑海。与此同时,导演从舞台呈现的角度出发,有了不谋而合的想法:“这个戏没有特型演员,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叙述者来确定历史人物的身份?”于是,叙述者诞生了。他的出现,不仅串联起了整个庞大的历史事件,更解决了字数、时长、结构、节奏等等问题。表演中,他时而和人物直接交流;时而聆听人物的倾诉;时而直插人心冷静的剖析他们。叙述者是探寻人物内心世界的现代人,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眼光。这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手段,使剧本的史诗性更强。

沙画

最初舞台美术设计王履伟的构想,仅仅是运用沙画做一副军事地图。但当导演亲眼看到沙画现场作画时,被它那种“假定性”意味,以及一抹一画中所产生的历史感所感染。于是他肯定这一艺术手段,并且大胆的将沙画的运用贯穿全剧,运用沙画来勾勒景别,这远比运用其他影像更真实,观众可以用想象力对画面进行补充。导演说:“沙画是一种写意的东西,具有强烈的舞台假定性,另外沙画色彩本身具备那种庄重的历史感,这正是戏所需要的。”就这样,沙画与《战神·1948》一拍即合。“沙画”作为一种多媒体形式在戏剧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

武戏文唱

编剧透漏曾经的几次退稿,是因为剧中战争场面的宏大所致,许多制作方皆心生畏惧。的确,话剧舞台上直接展现刀枪剑戟、枪炮齐鸣的战争的场面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不仅技术难度很大,而且稍有不慎就给人虚假的感觉。

于是导演与编剧达成了一种默契:多写人少写事。把事件作为背景,写大事件下的人,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写人物关系的改变。这令该剧在创作中有别于以往话剧战争题材的处理,通过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折射出战争的进程,事件只是一个大的背景。这样的处理恰恰抓住了话剧表现的优势,因为话剧舞台上表现战争的场面难度很大,但表现人物的内心却是话剧的擅长。

导演在谈到舞台节奏的处理上,总说这个戏的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男人的戏、一个战争的戏,更因为我们要追求一种明快、干净、张弛分明的剧场效果。

但在尾声,导演却做了截然不同的处理。舞台上,只有粟裕一家人,幸福的向着舞台深处走去,直到消失在观众视线中。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宁静色彩,与戏的原有节奏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完全舒缓下来,进入了另一种诗一般的意境。这是一种难得的宁静,那样的来之不易。正如粟裕所说:“这个世界要是没有战争,那该是多么美好呀!”

粟裕的言语,想必是带出了《战神,1948》所有主创人员的心声。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敬畏,塑造粟裕这位伟大的悲剧性人物,同时体现当时中央决策的民主化作风和毛泽东宽广的胸怀。这也是在建国6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沙画战神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战神大兜虫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东瀛战神
趣闻
艺术家彩色沙画变幻斑斓世界
青春,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