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写

2009-12-29

上海戏剧 2009年10期
关键词:戏剧杂志上海

为我打开一扇窗

王丽芳

和《上海戏剧》结缘,多少有些偶然。2003年底,刚刚大学毕业,结识了几个同样喜欢越剧的年轻戏迷,就雄心勃勃、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炮制完全由戏曲爱好者表演的全本越剧《红楼梦》。可最终戏没排出来,却以这段故事为题材写成了一篇小文,还去参加了《上海戏剧》举办的征文比赛。稿件寄出,我就忘了这回事,不想那篇今天看来如此主观情绪化的文字,倒真的得了个小奖。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本刊物。当时在我心中,《上海戏剧》是一本厚重严谨、带着很多学究气的刊物,是专供专家研究之用的,似与普通人有很大距离。

再后来自己也开始做戏曲编辑,这一行,让我走入此前很少有机会走入的幕后,接触了大量演员。为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常强迫自己看各个剧种的新老大戏,包括一些话剧的“当季快餐”或者经典作品,看下来多有感慨。因为往往短短两个多小时的一出大戏,凝聚浓缩了编剧、导演、演员的才华和思考,饱含着他们的激情。所以看完戏,那些戏中的人物、情怀,时常令人难以入眠。爱戏的人,也都爱谈论,而表达本身,与感受同样重要。在此,感谢《上海戏剧》给了我一扇表达的窗口,当我以惶恐之笔,写下所思所想,也在期待着来自另一重环境、另一重人生的不同视角同赏戏剧之美,品戏中甘苦。这也是我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所在。

编辑们,加油!

朱锦华

因为工作关系,我和《上海戏剧》杂志合作编辑了2008年第7期中的“‘上昆三十年”专栏以及2009年第3期中的“临川四梦”专栏。在这之前,《上海戏剧》曾发表过我的两篇“小作”。我发现编辑对我的文章多多少少都动过“手脚”,当然最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是被删节了不少,有些地方甚至是我很“自鸣得意”之处。

当我与他们合作编辑了两期专栏之后,我深深地理解了他们的工作。

由于文章本身的质量,又或是版面字数的限制,以及综合考虑配图后的版面整体美观度等原因,编辑会对文章做些调整,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编辑也会从整体来考虑做出修改。比如在编辑“临川四梦”专栏时,就碰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谈同一出戏,因而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提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出戏在哪里上演了,如果在同一期杂志上反复出现,完全是同义重复,一点也没必要,因此,编辑会保留这个戏演出日期、演出地点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而与之有相同点的文章就要修改调整了。只是编辑水平高,可能改动会比以前好,就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反之,就不尽然了。所以我们在呼吁作者或是读者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的同时,也想对编辑的能力提出更高更完美的要求。

真有这本杂志啊!

王文渊

《上海戏剧》杂志要过五十岁生日了!说实话,真还没有想到他有那么长的历史。

回想五年前,作为一个成绩平平文笔粗糙,整天不知未来在哪里的戏剧学院的楞头学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剧评作业会被指导老师推荐到业内杂志上发表。当时还记得,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特意强调了杂志的名字——《上海戏剧》。《上海戏剧》?我马上跑到校门口的书报亭,四下打探。结果老板说:呃……我这里的杂志最全了,可没听过你说的这本。啊?!我被老师忽悠了……躺在寝室床上,灰茫茫的天花板替换掉了之前的喜悦,联想到毕业后的未来,越发觉得天花板的颜色将要看一辈子了。几天后,遇到两个外出实习的同学,我便满怀嫉妒地问:实习挺忙吧?在什么单位啊?两个人一起答道:《上海戏剧》!我气愤地想,原来这两个家伙和老师联合起来忽悠人……又过小半年,我猛赶毕业论文,突然学校门房间传来口信,说有信件。跑去一看,大16开的信封印着四个大字:《上海戏剧》。啊……原来,真有这本杂志啊!

因为这本杂志,因为发表了老师推荐的文章,我毕业时的简历才不至白雪皑皑,也因此与杂志结下了长期的缘分。未来终于没有完全灰暗无边。拜访编辑老师,写剧评投稿,拿到稿费交水电煤……装点了生活的天花板。后来我的校友老婆大人为了同样充实自己的住校生活,也加入了《上海戏剧》的记者队伍,成为少见的夫妻档创作团队。时至今日,回忆往昔结缘过程,作为对《上海戏剧》杂志创刊五十年纪念的一点感言。

“艺”字最大

方 军

2007年五六月间,我接到《上海戏剧》编辑部的一个采访任务,专访日本著名歌舞伎艺术家坂田藤十郎先生。七月初,我与他在花园饭店首次见面。从那天开始,一直到第二年四月,我见证了坂田藤十郎一次近乎完美的上海之旅。

坂田藤十郎2007年九月在上海大剧院公演歌舞伎,这是他按歌舞伎传统制规袭名后的首次海外演出,因此七十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及其团队都格外重视,运作得十分精细。四百多年歌舞伎艺术独具的仪式感,在专访中也时时可以令人感受到。享有日本“人间国宝”声誉的坂田藤十郎身着和服,神情专注,自始至终沉浸在一个神圣而略带神秘的歌舞伎世界中。专访结束后,他郑重提起笔,为《上海戏剧》手书一字——“艺”(见2007年第8期)。

2008年春天,坂田藤十郎先生获得了第18届白玉兰戏剧奖“特别贡献奖”。这是“白玉兰”戏剧奖历史上首次设立“特别贡献奖”。为此,老先生又和夫人专程来到上海参加颁奖典礼。典礼之夜,坂田藤十郎与我国著名昆曲艺术家计镇华,在舞台上联袂合书“艺海”二字,完成了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的一次珠联璧合。这一幕,不禁令我想起他写给《上海戏剧》的“艺”字。一位坚守仪规的艺术家,一次充满仪式感的采访,一个仪式化的馈赠,追踪坂田藤十郎的上海之旅,令我无限接近到戏剧最触动人心的东西——仪式的庄严与纯净。《上海戏剧》——一本因为半个世纪的坚持而获得尊敬的专业化戏剧杂志,承受得起这样一份庄严。

猜你喜欢

戏剧杂志上海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杂志收纳碗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欢乐上海迪士尼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杂志收纳碗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