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细描分类浅析
2009-12-29车远丽
车远丽
“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更是独树一帜,引领当代文坛。现将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或散文描写方法细节做一浅析。
一、道具
这里并非指戏剧舞台上的道具,而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带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它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心理或暗示他们的性格特点。
在《孔乙己》中,“长衫”可以说是孔乙己的道具。身着长衫是孔乙己心目中读书人的典型形象。为了证明自己是读书人,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他一连穿了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说,这长衫就是孔乙已经的“学历文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是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
《故乡》中,中年闰土有一只“长烟管”,虽着墨不多却很刺眼,它可比不得《大宅门》里白景琦白七爷的长烟管,那是威严的象征,而闰土的长烟管是用来排遣苦闷的,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总之,鲁迅先生笔下的形形色色的道具绝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着意雕刻的,他丰满了人物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画廊。
二、反复
在语言学上,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强调被表达主体的重要性。其实在文学作品中,故意的重复也能深刻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非同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文章中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样的句子一共出现了七次,作者悲痛、愤怒,起伏变化的感情线索清晰可见,也使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突出。另外,文章还有很多词语、词组的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反动阶级压制下的强烈的愤懑,二是警醒人们:逆来顺受只会任“禽兽”宰割而灭亡;奋起反抗,摧毁这非人的世界,中华民族才有出路才有前途。此外,《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诉说“我真傻”,《阿Q正传》中阿Q的“得得,锵锵,得,锵锵锵”。由此可见,作家行文中语言的重复是一种咏叹,一种抒情,它可以在反复的咏叹中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三、对比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的形象。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的妇女形象。这三次肖像描写的对比使我们非常鲜明地看到封建礼教把人变成鬼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在《故乡》中有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润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枝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忆中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种完全相反的细节对比使我们非常鲜明的看到了封建统治者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活力。
四、象征
小说中使用象征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感受。《秋夜》中歌颂两株枣树:“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了,……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啖着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天空怕了要躲避开枣树,月亮惶乱中向东躲去,而并不罢休,坚持战斗。“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致它的死命,不管它各式各样地闪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枣树同夜空的斗争是坚强不屈的战斗者的身份的象征。文章虽未直抒胸臆,但爱憎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齐整”。它暗示了同志们对烈士的缅怀,象征革命力量的无穷无尽,是反对派扼杀不了的。
总之,鲁迅作品细节描写的手法很多,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夸张、讽刺、暗示、荒诞等。这些细节有独特的领悟,也有别出心裁的花样翻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