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

2009-12-29

陕西教育·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棱柱学会情境

马 伟

一、多种感官参与“动感地带”

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方能收到好的效果。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手、口利用起来。

1学会听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听”就是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基础题由我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中档题由我读题,让学生直接写出过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2学会看

“看”是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手段。学会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如在教学三棱柱,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学会做

“做”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棱柱、棱锥、棱台”时,我让学生做模型。在做模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和动手,他们就能掌握棱柱、棱锥、棱台的关系。听过的可能就忘记,看过的可能会明白,只有动手做的才会真正理解。

4学会说

“说”是用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学生说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说自己的思维途径,让学生在“动口”交流中大展身手,在充分展示自我思想的同时,不同见解或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为自己富有创见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产生成就感。

二、巧设情境烘托“动感地带”

新课标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我觉得唯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创设真实、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我愿意在一个月(这个月有30天)内每天给你一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做这个买卖?

此问题一经展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失去了平静,学生有思考的、探询的、争论的,人人都有求知欲,人人都有表现欲。此刻,我因势利导,引入课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师生互动激活“动感地带”

教师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二度设计”,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促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俗话说得好:“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除此之外,每次下课前5分钟,我都安排几个学生讲讲本节课所讲什么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讲讲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这样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有一个自我表现、自我考核的机会;或许某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出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试想,长期下来他们的成绩能不提高吗?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只有宽松、自由、开放、生成的课堂才是“动感”的课堂。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发展”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

猜你喜欢

棱柱学会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The Evolution of Stone Tools
理解棱柱概念,提高推理能力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学会分享
空间垂直关系错解剖析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对一道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