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课堂提问的三大误区

2009-12-29闫中伟

陕西教育·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满堂灌教给误区

闫中伟

课堂上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提问就成了所有老师关心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常常存在三个误区。

一、“满堂灌”到“满堂问”

新课改的今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如过街老鼠。然而,打老鼠的最终结果使得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堂课由问题塞满。其实当学生有了疑问以后,解决这个疑问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学生需要时间思考来搜索信息,归纳信息。那么,怎样解决课堂提问过多的误区呢?我认为只要将问题设在一下几处即可:一是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二是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三是设在教材知识的重点处。

二、虚假的课堂“热闹”

我们总希望教室的气氛更热烈一些,于是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味降低问题的难度,从教学外表看,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学生根本没动脑筋,课堂提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

那么教师怎样掌握问题的难度?这就需要运用设问的技巧。一是“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繁难的理论问题,教师设问时可采取分解法,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的“问题链”。二是“营造冲突”。如果教师直接提问,由于问题浅显,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挖掘隐性知识,营造冲突,使问题有矛盾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争论,加深学生理解。

三、无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说到提问,就是教师问,学生答。那么怎样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获得应有的提问权?

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爱问。教师应多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会问。很多学生根本不会问的原因在于,他们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甚至发现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比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等等。

猜你喜欢

满堂灌教给误区
摒除“满堂灌”,探索新方法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向40分钟要质量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浅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