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与途径研究
2009-12-29李鑫林晓丽徐长兴高恺刚刘光哲
李 鑫 林晓丽 徐长兴 高恺刚 刘光哲
摘要:通过对实施案例剖析与归纳,提出我国农业标准化8大实施模式,并根据其联系分为5个时期和4个阶段,从而勾勒出中国农业标准化过程蓝图;得出该过程的发展,由社会责任引发,到利益驱使,再到新一阶利益与精神需求下的系统性循环升级。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市场需求、利益驱动和国家保护。模式的支撑,有政府投资和政策引导,并且以技术为内容、标准为载体,应市场变化,引导农民实施。从而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和内部分配合理化。这就需要一批懂标准、通技术、熟悉农业管理、应变市场动态之综合性人才和激励性事业管理架构出现,以成标准化下的农业文化和制度规则,进而强化和升华运行机制。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运行机制;案例;演进;第三方监督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25—07
农业行为受农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双重约束,农业标准化无一例外地遵从这种规制。面对复杂的中国农业背景,真正实现农业标准化,则实践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中国已经大规模推进了10多年的农业标准化,对其加以研究总结,提炼其中成功经验,将对农业标准化普及产生极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全国9个省(市、区)农业标准化示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所成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剖析,阐述农业标准化的推进过程,以期对国家农业标准化推进有所裨益。
一、农业标准化实践模式及其案例
在大量调研取证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形式与特点,进行了有限归纳,得出6个运行模式(模式1—6)。同时,根据中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也进行了适当地延伸性预测,提出2个推断性模式(模式7—8)。这样,构成成了8大基本模式结构:
(一)高校科研院所带动型
纵观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无论是大的创造还是小的发明,只要将其应用于农业过程,在推广中都会隐含、甚至显现的一些标准化方法。尤其是历代科技人员参与或者创办的农业示范和农业操作时,规范而最富经济实效的程序便产生出来。此乃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围绕着农业发展,各种科技活动活跃不止。科技下乡,应用型项目的实践研究或者较有影响的基地建设,更是典型范例。其主要形式有:政府组织科技下乡,科研项目外办基地,公司技物下乡促销等。无论哪种形式,在农民心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良好印象。从效果上看,农民的直接评价,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专家及其项目建设推动的基地辐射效果为最好。跟随这些模式,专家也已经研究了组织农民的方式和解决科技到户途径等重大问题。推进农业标准化,同样以该成果为平台运行,效果显著。其核心做法:以标准载技术,将技术变操作,根据农时,应市场需要,接农民需求,实现最大利益目标;按农时需要培训『操作;分阶段,以关键点只交待农民三件事:本期做什么和怎么做,上期为何如此做,以及解答农民提问。这样,由“干什么、如何干到为何这样干”,就构成了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干结合而激发农民兴趣,使标准化操作落实到行动和心中。同时,“当场号脉、严格记录”的复合诊断式指导方法,把分散、多元的农户群体用知识和利益捆绑到一起,形成一套严密的注册、培训和落实的宣传贯彻体系,使“知识不教重复,标准不做虚拟;学习讲求实效,操作就看结果。”这样,农民自愿跟进,比学习,比操作,比效果。该途径由西北农业大学从1996年探索到2002年,曾经波及了9个县区、3000多户农民参与,取得过显著成效。此乃“农业技术家教”模式。2005—2006年,在农业部“苹果GAP引进与示范”项目中,于陕西苹果园应用此成果,很快将GAP体系落实到万家农户,再次证实其成为农业标准化在农户着陆的好方法。
农业标准化的科技带动模式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是操纵该项活动的核心人员懂得农业标准化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在推行中善于总结和提高。其次,技术过硬,标准到位,组织得力,应农时、农民要求与需要组织培训指导是另一个关键。
该模式的优点,能够以可见的实际效果,快速吸引和组织大量分散农户集成为整体,其过程使农民收效的同时深感自身的劳动成就,再激发更大学习的欲望,进而起到示范带动与内部自觉的推动作用,形成强大的农户吸引子。模式的缺点,没有直接而强力的市场支撑通道,受许多因素制约,组织的规模亦相对较小,往往在收获后会产生“好货卖不上好价钱”的结果,进而影响循环升级和积极性的持续,特别是技术人员经费支持保障困难。在得不到经济补充,经费拮据时,核心体系难以维持而致萎缩。实质是科技人员及其跟随者的市场操作能力限制。
(二)政府推动型
自从国人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在本土必行之后,10多年来的农业标准化宣贯主要是政府行为。这是农业标准化在中国农耕文化背景下大规模实施初期的充要条件。
中国农业标准化大规模实施,政府推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型式。因为,首先,长期以来农业未明确实施标准化,在分散落后的“弱智型”农业面前,结合体制与人们意识,只有政府的推动,才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思想观念的齐性与跃性转变。其二,长期以来养成的政府统领(决策、出资、拨款、带任务执行等)的工作模式,在每项国家层面发出的“命令”中,人们在响应的同时,更关注国家的专款支撑。即便企业,亦是如此。而面对目前脆弱、落后的和必须反哺的农业,国家必然地、也责无旁贷地予以全力扶持和引领。第三,为保国家基础稳定,且必应对全球市场要求,加强农业发展,只有国家出面,利用政府机器驱动。因此,我国农业标准化,政府必须充当最大的启动子和激发子,尤其在初期。
为完成国家战略,政府必须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这种实施,绝非简单的出资与推动,而必须根据国内不同区域特征,从深层次寻找切入最佳的实施点,事半功倍。那么,政府牵头,多点示范,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社会力量作用,就容易形成快速提升的合力。很显然,依靠政府推动,依据农村组织化程度,必然在越落后的地方,政府推动力度要越大;越 分散的地方,协调管理的制度要越硬,相关的政策实施也需要更强劲。
政府推动,是利用了财政资金,通过行政手段,有平推速成之作用。近多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以及GAP、HACCP体系的引进与示范等,均为好的例证。对六省(市)3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调研证明,总体以政府推动为主。政府推动在农业标准化示范的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陕西5/6个、河南5/7个、安徽3/3个、江苏1/3个、上海3/7个(2008年结果)。
政府推动模式,极易造成声势和社会舆论,并在资金和政策的保障下,刺激有关机构或组织积极参与,在短期内形成横向气势,起到造势和方向引导的
作用,尤其在心理推动以冲击传统理念的约束方面所起的作用史无前例。
政府推动,若在之前具备良好方案体系,从市场到生产过程,由管理到标准落实,做出良好策划与计划,直至操作层面组织和完成农产品生产过程,则对于加速示范产业的标准化提升和带动发展会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普遍缺乏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与实施科学方案支持,使政府推动容易表面化、流于形式。先后对全国9个省级区域的近50个示范县(区)的代表性示范点进行现场调研发现,人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是:“农业标准化到底该如何做?”“面对农户的标准化从何下手?”但是,在农业标准化示范有任务、有指标的情况下,示范不得不以嘴上和纸上的为多。政府推动,因对市场反应不敏感而易失去有利商机。
(三)民营科技+合作社型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目出现并根据其所在区域综合条件,使合作社与市场问的距离差异各有不同。换言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对市场的驾驭能力是不同的。在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由一些农民能人,其以技术推广和简单的买卖活动为主要经济活动特征,在市场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情况下带头组织的。对于水平较高,已经有部分能力可以应对市场和与公司打交道、部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合作社,也以技术的需要为首选目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水平的合作社,技术、管理、信息采集等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竞争能力也迅速提升。如从2008年起,一部分积累了相当经验的涉农公司,带头成立并运用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和机制。无论哪一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技术需要,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合作社中倍受欢迎。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也需要合作社这样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研究成果的验证和科技身份的认可,更主要地是对农户组织的合作社依托。可见,科技人员、科技项目与合作社合作推动农业标准化,就成为双方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因此,科技与合作社合作推动型模式便自然产生。
陕西安康平利县的绞股蓝产业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其运行的基本模式见图1。
民营科技+合作社模式的主要运行动力,是模式内隐含共利驱动了合作社的组织和科技人员对农民潜在需求的激发,从而使有效的农业技术搭载的标准化操作得以实现并带来明显效果。特别是,以方法简单、操作有效和效果明显为诱惑力,吸引了农户加入。这一模式,使科技力量变成一种直接输出,通过标准到了合作社,并较快动作到操作层面。科技人员从直接的技术到对管理的参谋及对有关信息的提供,对合作社均有较大而直接的促进力,对组织农民以间接方式发挥作用,同时贯穿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合作社十分欢迎。
在陕西苹果GAP引进与示范项目中,科技与合作社的合作,产生出了比任何一家单独行动都好得多的显著效益。当然,其中的当事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合作能否持续长久的关键。本项目初期,由于带有经费,科技对合作社成为一种无偿援助,但在项目结束后,这种关系的维持就要靠合作社资金,否则必然终止。由此看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二,即政府以公益性质使项目投入继续;或者合作社与科技人员之间建立直接的长效利益关系,直接参与合作社经济分红。后者的实现,尚需时日。采用前者,可能是目前扶农和农业标准化促进方式的较佳形式。
该模式不足在于缺乏市场开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易产生后劲不足。合作社仍然脆弱,尚未在市场学习中成长起来。同时,合作社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合作社活动经费受到极大限制,没有可靠经济保障,无法与科技人员形成内在的激励式联合体系。
(四)公司+合作社型
如果说该模式是一个与所涉及的农户没有根本性联系和宗族式同一文化背景的外来公司,那么它的存在就可能较长久。主要原因是两者间的根本利益没有直接冲突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缓冲区,使利益矛盾存在时能够温和解决。
在农户或者合作社没有精确利润概念、不懂市场经营、在公司能够获取较大利润的前提下,这种模式可存在一个时期。其优势是公司为合作社认识和接近市场搭起了桥梁,为合作社的经济活动当了启蒙师傅。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其紧密联系的时数就越短,而以对等形式的合作、分离、再合作的形式会长久存在。所以,该模式是计划经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中的暂时——长久体,对农业标准应用和农业标准化合作推进的作用只能是一种辅助。
还有一种情形,公司与合作社同一。如果这个公司是由农户自己的合作社升级而来,对外是公司面目,对内仍是合作社作用,则其发展会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有生命力的实业体系,农民在其中的经济地位也逐渐在转变。这种实体会把农户、农民当作自己的生产班组和体系成员,而不是直接取利的对象。调查发现,中部和东部有些省区,就存在行政村运行本村的经济、实施以合作社性质的经济实体,对外则成为一个集团公司。如河南省的龙堂村(见图2)所成的龙云集团和北徐庄村的北徐集团。西部地区也有此现象。
该模式不足之处在于内部往往缺乏大手笔的能人(真正的经理人),受地方文化影响严重,传统束缚力强,发展速度总体偏慢,升级难度较大。
(五)三元联合型
三元联合型指院校科技与公司、合作社的联合,还有院校科技与公司、农户的联合。在后者中,科技还发挥着重要的保护农民利益的协调作用,否则农户的参与不能长存。
从运行机理上,在增加了利益分红因素的同时,更增强了与市场联系的紧密度,以及生产到市场的经济链上分工协作要求的精度,使每一要素更具专业性。农业标准化推进的要求和信息可直接源于市场,并由公司提供主要信息或成为该信息的主渠道;院校科技承担着该链上任何需要科技力量和解决科技问题的系统技术任务,合作社此时的要务体现组织农户、协调上下、维护农民权益和生产规划发展的四大方面。
以院校科技为依托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如,“农技站+基地+农户”,“科研基地+农户”,“大学、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等,对于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小点示范和广泛宣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因农民对于来自技术机构的人员信任度高,有利于奠定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基础。陕西秦川牛繁育中心,是以大学为依托的一个联合中心,大学以技术入股,是企业的技术依托,企业是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见图3),成为农业标准化推进的成功平台。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大学+企业+标准+农户”模式,也是企业带动的一种。
这种三元模式的运行,需要与人文、社会环境条件相适应,即在生产有长足发展、经济有较明显增长、思想与合作信誉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良好运行,和谐发展。另外,由于农业的弱势性特点,加上与我国社会制度相适应,在缺乏政府强力支持时,自造血功能会弱化而发生支撑危机,尤其是政府
的农补政策资源得不到应用时,易产生某一方的经营弱化甚至解体,特别容易使农户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伤害。
(六)四元联合型
四元联合型模式指公司、合作社、科技和政府的四要素共和体。这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较高级状态。此时的公司,具备了较独立驾驭市场的能力,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宏观氛围的保护,比如技术壁垒与争端处理。合作社同样具备了相当的管理和运筹能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能够将农户组织或生产链上的专业小组、分户、联合生产相结合,能够自如地与公司打交道,并能够直接与市场发生联系,能够吸纳更多人才、科技和更新标准体系,构成灵活有序、高效的经济子实体,切实起到保护农民利益作用。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和政府对合作社的关注与支持,在四元体中应当是首位的,这种支持和关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农户和农民,只是通过合作社来实现。因此,政府对合作社的运作和行为要起监督和指导作用。当然,重要地是政府根据大趋势和消费需要所进行的投资扶持和宏观调控。
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与建设,应当属于这种模式。同时还有比此更多的任务,如承担一定的旅游观光任务等。其运行见图4。
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的模式形态的多数,就是此类的典型事例。
当然,园区模式中,合作社的作用并不十分强烈。一个真正好的园区,合作社不能没有。
科技在四元体中属于技术中性组织,也是这一模式中从未来预测到当前技术以及操作过程的标准出台与落实中最活跃、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因素,该因素的表征即是不同要素中科技人才的质与量的多寡,各要素中与高校、院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对于政府,重要的是攘外,洞察全球市场变化,解决重大贸易纠风,设置利于本国农业的技术壁垒;对内协调提高农业宏观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快速升级,切实保护农民阶层利益,利用经济杠杆支持农协发展和推动农业标准进村入户,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从总体上把握所辖区内的四元平衡与一切行为的标准化尺度,促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改进和升级。
(七)市场主导型
在经济社会里,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够避开市场约束。农业标准化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必然会以市场的要求为向导,围绕着市场的需要而升级。纳入最新技术,吸收最新管理理念,积极自觉采用标准,以求最大效益产生,是市场引导下农业标准化的自动应程。到这一时期,集团性合作更为明显,内部协调性更加突出,任何组织和团体的系统效应(总体的和纵横层面的)都将被发挥出来,农业标准的产生、修订和采纳均成为主动态和自觉式。
这一模式中,以四元要素为主体的新构有机体,将直接目标与市场动态紧密联系起来,以公司为主体,科技为核心,政府为后盾,合作社为平台,进行有计划、分层次、过程严密监控下的产业发展过程。该模式的重大任务在于宏观控制与精细管理,并且讲究的是整体利益或者系统效益,而不能在围绕总体目标的系统内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再去注意局部利益得失。
(八)平衡发展型
平衡发展型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者某个大的团体、单位,基本构成了具有明显层次性的、又有高层调控作用的农业标准化有机发展模式,其内核因市场而动,其作用应需要而成,其效益因过程而生,一切在农业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掌控之下进行,处于完全动态适应和系统性联动的有机高效之中。此时,真正的农业标准化文化建成,标准化制度及其非制度化文化同起管理作用,系统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总被文化与制度的双重作用约束于协和整体之中。
上述8大基本模式,只是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的架构与形式进行了归纳梳理,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剖析,而对其内核的解析和理论思想挖掘以及体系内机制的科学性探究尚待深入。尤其对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农业标准化理论基础与如何科学产生标准和制定标准的科学步骤需要直接链接。限于篇幅,此处仅对8大模式体系的关系与机制予以浅析。
二、农业标准化实践模式的理论剖析
(一)八大模式的联系、区别与趋势
农业标准化8大模式,有明显的顺次性升级联系。为此,从外部形式到内部因子关系,不难得到如图5所示的金字塔型时空构图。
图5看出,农业标准化8大实施模式,在时序结构上发生了层次性的直接联系,形成了阶梯式步步高升的“进化”总态势。而在每一模式的层内,从左到右,有不同要素的依次分布,其各自所占面积,显示了各要素本层次内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主次位置。根据农业发展进程、复杂性程度和内在水平的高低,又将农业标准化的演进与发展分为5个时期、4个发展阶段。
这一结果使中国农业标准化过程和进化蓝图更加清楚地展现出来。说明了农业标准化发展也需要分阶段进行,按时期过渡。同时,不同的经济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能力、经济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多元化提升,力求各个阶段所需时间能够短一些,尽快向市场主导型和平衡发型升级。
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大规模推行以来,首先是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一个由科技带动、局部示范的时期,再到政府的重视与大规模的推动。在此基础上,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应用的需要,发展到多元并存,多样化摸索,进入了农业标准化的社会多样性时期。其特点是,总体处在混沌状态,但发展动力强劲,内部要素活跃,是有序化和升级的开始。这两个时期,共同组成了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再经过适应性选择与重组,在政府和社会双重需要作用下,各参与要素间由独立到联合,进而走向携手,步入较为有序的中速发展时期,标志着农业标准化在实际应用中走向成熟的前期时代,成为农业标准化发展中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农业标准化内在模式形成,面对市场有了较自如应对的策略、方针与手段,内、外部均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架构与运行机制,更多的内部工作转化为修饰和改造。这便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准高级阶段,即快速发展期。
第四个发展阶段用平衡发展来代表,是农业标准化在市场力量的促升下,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人们对社会综合需求、资源保护开发的愿望,必须再一次需要监督因素的持续介入、政府力量的宏观调整、社会文化作用和相关制度的规范约束,出现在最高层次上的综合利用和平衡得利的标准化活动。
科技推动发生最早,处于底层位置,随之政府推进,到政府与科技一起推进,再扶植和纳入合作社。公司与农户的合作稍弱于科技推动,而又以利益驱动下的公司主体形态,两者合作的过程中产生合作社,合作社逐渐成为牵动多寡力量的聚合平台,将科技、公司、政府拉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从三元要素直到四元过渡的演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东西、南北生态地域的明显差异,使农业这种生态依赖性强的事
业更具有复杂性。在这复杂的农业巨系统中,上述8大模式中的前6种已经同时存在,第7种已经萌芽,基本上从经济发达、尤其是农产品出口频繁的地区到以户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顺次摆开,只是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和其具备的主导性在空间上有所不同。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递升式农业标准化8大实践模式中,农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在各种模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各模式机制也在发生着相应地转变,模式之间顺次性处于一种层式演变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起初,是一种对未来预测下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由知识分子以科技为代表率先推动;科技推动、市场趋势和专家呼吁影响到政府决策,使政府逐渐认识和重视这一事业。科技、政府的推行和参与机制多属于此。进而,演变到有经济利益的纳入和市场的需要,产生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分配,使试图谋利的机构也加入进来,这是企业、公司的最终目的,也就有了企业的参与。一直到最终,围绕着市场或者被市场牵动下的、以获得最大利润为总体目标的复杂聚合动态系统,产生了三元、四元甚至多元成份的协作,其机制也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机制体系,并且因不同时空位置而发生着动态变化。这种协作,不仅仅是利益的需要,更是意识的开化、思想的解放和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具体表现。总起来看,机制是由责任引发,再到利益的驱动,逐渐产生着新一阶利益与精神需要下的推进。
对于运行的动力机制,总括起来,必需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1)农业标准化走进农户,必须以技术为内容,以标准为载体,根据农民需要,实施操作指导。(2)实施农业标准化,必须有一批懂标准、通技术、熟悉农业内涵、能管理又懂得市场变化与需求、具备组织农民能力的综合性专家和技术人员,并有激励其推行和参与该项事业的相关机制,包括政策、具体待遇和经费保障。(3)实施农业标准化,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前提,以提高内部效益为根本,从相关信息和对方标准的研究中探索和总结适合当地实际的操作套路,用制度规则和文化约束来规范标准操作过程。(4)政府投资是支持农业标准化运行的基本保障,这在小农背景下和农业弱势产业的中国至关重要,关键是资金投向与激励方式。
动力机制的目标核心和升级途径,是从市场要求到服从需要,再到追求利润到降低内耗,再为平衡内外到接受制衡这样一种多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李鑫,徐长兴,张日成,等,中国农业标准化实施途径研究——中国农业标准化基础与基本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6—20
[2]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J],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8—16
[3]李鑫,董应才农业技术家教系统模式的创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