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小教专业的发展与“文学概论”教材建设

2009-12-25钟名诚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本科小学教育

钟名诚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方面没能很好地满足新的需求。为了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我们应加快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步伐。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35—03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及“文学概论”课程的设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开创教师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1]现代小学教师教育大致经历了从三级(中师)→二级(大专)→一级(本科)的发展轨迹。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

1998年,具有七十年中师办学历史的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首开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小教本科)学生,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①

当时,由于小教本科是新办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少可参考的先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校在探索中采用了2+2的培养方案。即前两年采用大专业通修制形式,主要设置公共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教师技能类课程。后两年采用分科制形式,设置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性学科,主修各学科专业课程。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传统中文本科的课程设置模式运行,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必修课。

此后几年,小教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高师院校开办,培养模式也各自为政。

一是“模块模式”。将课程设置为几个“模块”,前三年为综合性课程模块,后一年为学科方向模块,学生在综合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学科方向课程模块。方向模块分为:教育管理、小学中文、小学数学等。中文模块中设置了“文学概论”课程。

二是“分科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一进校就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专业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有各自的课程设置。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为参照,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为专业主干课。

三是“分段模式”。即将四年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学科专业教育阶段。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为中文方向必修课。

小教本科的培养模式虽然多样,但中文学科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学科方向,而在该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文学概论”课程在所有的小教本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情况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制订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规格,完善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编写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1]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1]面对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新领域,如何建设适合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较早涉足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建设问题的是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1999年为了解决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的课程建设问题,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成了“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编写委员会”,负责编写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使用的教材,姚文放承担《文学概论》教材的主编任务,但最终这部教材的使用定位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五年制)的层次上,参加教材编写的主要人员均为江苏省一些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

主编姚文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该教材的编写理念:“力图贯彻一些积极的因素,如何适应跨世纪五年制师范教育的要求,力求做到前瞻性、科学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结合师范学校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在表述上做到简洁、明确、形象、易解等”,[2]411全书的编写思路是: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特性→文学的功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交流→文学创作→文学的风格、流派和思潮→文学作品→文学语言→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姚文放的编写思路基本上遵循了M·H·艾布拉姆斯的四个世界学说,“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2]9

姚文放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是我国较早专门为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学概论”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考虑到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不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为主,接触的文学作品普遍较少等。教材在每一章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感性材料,以及文章所引用的理论学说佐证资料,这些资料用独立的专栏凸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2]3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教师的思考。

此后,各省高师院校都在探索建设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问题,也各自编写出版了适合各自培养方案的“文学概论”教材,但纵观这些教材,基本都沿袭了传统中文专业“文学概论”教材的思路。

2000年,为了适应不断壮大的小教本科发展趋势,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有关高校成立了“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程度小学师资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文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列入其中。2003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以东北师范大学王确主编的“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诞生了第一部专为小教本科使用的“文学概论”课程教材。

为了体现小教本科的特征,王确在教材建设的理念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体现小教本科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二是注重体系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而以实用性作为第一选择;三是注重将民族文化遗产与当前文学新观念结合在一起;四是注重知识性的讲授[3]。以此理念形成了教材的建设思路: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及其流派→文学类型→儿童文学→文学阅读→文学批评。

王确主编的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在承纳传统中文专业“文学概论”体系之外,内容上凸显了“儿童文学”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儿童文学的产生、发展、特征和分类。这种编排确实体现了小教本科的某些特性,小教本科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思路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各高等师范院校在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将“儿童文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设置的,有的高师院校甚至把它作为一门主干课(学位课)来开设,如果再在《文学概论》教材中安排这一内容,是否重复呢?此外,“儿童文学”本来应该是文学类型的一种,把它游离于文学类型单独设置,是否缺乏体系的严密性呢?第三,在教材的第八章“文学类型”中,除了编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传统体裁之外,又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翻译文学与母语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列于四大文学体裁中,这种并列在文学分类上是否合适?会不会给教学对象造成对文学体裁内涵的误解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文艺学教师进一步思考。

当然,王确主编的《文学概论》课程毕竟是我国小教本科第一部,具有探索性价值。

三、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小教本科专业作为新世纪的新事物,从诞生到现在仅十年左右,目前我国对于小教本科的专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初期,还有许多问题仍然处于发展探索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仍然各自为政,缺少规范的相对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自然,“文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师资问题。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师资力量来源有其特殊的一面,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都来源于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20世纪末,为了提升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为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各中等师范学校纷纷合并到高等师范院校,以此为契机,各高师院校也纷纷依托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成立小教本科专业。因此,承担小教本科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来自中师,这些教师有其特殊的教学经历,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较出色,但他们在中师时期承担的多是基础语文课程,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与“文学概论”课程所要求的理论层次有一定的距离。

2.课程内容体系问题。目前各高师院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只设置一门独立的“文学概论”课程,而与“文学概论”课程相配套的“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文艺心理学”等课程则不设置。这样,“文学概论”课程理论的延展性就不足,导致课程理论系统性的缺失。当然,由于小教本科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设置小教本科的课程体系,但可以在课程建设中考虑这个问题。

3.教学内容问题。由于目前只有一部王确主编的小教本科《文学概论》,主编和编者大都是中文专业教师和中师教师,编写思路自然受到了限制。而且这部教材本身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也不是很强,所以选用该教材的学校并不是很多。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仍然借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程》以及其它高校主编的中文专业《文学概论》作为教材。因此,建设适合于小教本科、具有小学教育特色的“文学概论”内容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小教本科建设中的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探索任务,本文暂不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目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小教本科各学科教材的建设问题。

目前,对于如何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问题成了热门话题,许多有识之士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也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如集美大学的金文伟教授曾经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学术年会”上呼吁:高师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应该结合小学语文的特点,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小学语文文体的解说,例如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记叙文、童谣、歌谣等类,而减轻其它方面的分量。同时,注意与儿童文学的巧妙结合(但又要与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并有一些小学语文课文的例证(但又要与小学语文教学论区别开来)。一方面要区别中文专业的教材,另一方面理论上、实用性上又要高于专科教材。也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高师院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层次、知识层次看要略浅于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属于基础性的理论导向课。从总体框架、内容广度而言,又要略大于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课。

确实如此,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建设是新世纪给我们小教专业文学概论教师的新任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的教材要有小学教育的特色,不能等同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但又不能脱离“文学概论”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这是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前提。因此,在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时应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该明确“文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小教本科培养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一直以来小学教师的特点是角色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学语文之外,往往还需要承担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甚至还要承担数学课程的教学,他们的学科性特征没有中学教师明显。另一方面,他们所授予的是教育学学士学位,而不是文学学士学位,对中文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概论”课程教材建设首先就要考虑这方面的特点,在理论的深度上,在框架的完整性上应该体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色。

第二,又要符合“文学概论”体系性特征。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能失却“文学概论”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在教材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增加内容还是减少内容,首先不能紊乱“文学概论”教材本身的系统性。我们知道任何理论总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理论系统,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如果为了适应小教本科的特点从而打乱了“文学概论”教材本身的理论体系的话,“文学概论”就不成为“文学概论”了。

第三,还要注重针对性。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和相关的理论背景,并能够具有较高的对作品的评价能力,中文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理论层面较深。而在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中,开设“文学概论”课程的目标相对较低,往往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文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解读语文的能力。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在小学语文的选文中,除了古代诗词,很少选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即使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中选入的一些文学作品,也是通过改编以后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童话、故事、记叙文、儿童作品等文章。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教学内容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注重针对性,要以帮助学生提高文章的解读欣赏能力为根本。

2008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肖冬民编辑策划召开了“高师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会议”,会议强调了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要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特点,可教、可学,知识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尽可能地统一起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科教材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小教本科专业学科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小教专业各学科教师的长期探索,需要我们长期的交流和学习。

注释:

①姚文放主编《文学概论·前言》:“1998年,通过联合办学形式组建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在全国率先进行培养本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姚文放.文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确.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Zhong Ming-che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of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71,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is a compulsory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the major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nearly for a decad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course, especially the building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can not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s. For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course .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本科小学教育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