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2009-12-24张秋莲
张秋莲
一、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一)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实现博物馆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必然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馆藏的构成是以实物形式构筑的历史记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应该为人类生活、人类社会合理和谐的秩序提供文化意义上的论证,也包括提供表现人类文明进程和生存理想的历史演进,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构成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反思和批判中提出并建构体现现代公共理性和人类公共利益旨向的博物馆文化理念,是博物馆表现自身存在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方式。然而这一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以保存过去的材料痕迹的方式来维持,它也要求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创造力并推动了人类的活文化。
(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博物馆的功能出现分化。博物馆功能的相对增减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正在成为重视文化、提倡学习、建立知识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标志。博物馆特别是地方博物馆肩负着为保存地方文化传统、为本地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博物馆从封闭式服务走向民间。汲取民间营养,吐故纳新,我们将看到的是博物馆功能的扩展和其丰富内涵所延伸出的广阔的视野。因此积极参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的体现,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项文化工程中,博物馆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积极配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发挥自己在文献信息保护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地方档案文物是对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记录,是该地区社会历史沿革的原始记录和历史见证,它能够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地反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与现实情况。地域文化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除了当地历史见证人的经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艺,如民间工艺、传统习俗、表演艺术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都是通常难以记录的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从这个定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献的一种。虽然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方志文献以及实物资料有差异,但从其分类和范围来看,它们都是涵盖在地方文献内容之中,是地方档案文献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载体形式不同而已。而且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档案文献,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地方档案文献工作的力度,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的工作中。这样既能发挥博物馆服务地方建设的职能,同时能搜集到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将更加丰富、研究价值更高的地方档案文献,这必将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自觉”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发挥博物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敬业精神,走出库房到田野中去,到广大的基层中去,去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去了解公众“生活整体”的知识需求,去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博物馆工作在实现个人知识向社会知识转化过程中,在通过文献的社会化储存和传递过程中,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知识交流服务中,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增强广大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从而延伸、深化博物馆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知识信息,以及提供文化知识休闲的职能,在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的交融中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互通。
二、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的特殊性,不便保存,易于失传和消失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工作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求做到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笔者认为,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着重在资料抢救、保护、整理、保存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合作,分工协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很庞大的文化工程,是一个战略问题,不是一个“战术”问题,不能运动似地保护,而是要长久地保护。单靠某一家单位某个部门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由政府牵头,集合社会力量,走联合共建,分工明确,群策群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才能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博物馆有科研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指导作用。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博物馆收集、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是为了传播和利用地方文化为本地区的建设服务,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研究,对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博物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博物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一些地方博物馆中,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民间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三) 积极参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大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人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或给予资料、文献支持,或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信息储备。通过普查不仅能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脉络等,还能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民俗事项。在普查过程中可以建立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公益性机构,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并开展向社会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等服务。普查摸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才可以统筹安排好以后的保护抢救工作。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保存
我们要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加工和整理时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要保持“原汁原味”,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知识体系化,妥善收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字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人们可以方便地从文字、照片中看到那些消失了或存在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更加有利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而且,对于之后需要进行研究也提供了便利。
(五)争取政府支持、授权,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政府的支持、授权是博物馆能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保障。得到政府的支持、授权,以共建单位的身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实物和资料的收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先制订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征集和保管制度,才能保证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使后续的保护工作能顺利进行。
(六)弘扬、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文化事业机构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江西省艺术博物馆建成并开通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网”,这是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通的第一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博物馆除了向公众提供基础的实物信息服务之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展览、参观、培训,广泛地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组织服务,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活动,邀请传承人或团体进行社区传习活动,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博物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