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歌谣
2009-12-24肖诗纬肖文范
肖诗纬 肖文范
早就听说过娄底新化是山歌之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神仙下凡实难猜》唱到了京城,唱进了中南海。当年毛主席听了此歌后,紧紧握着歌师的手说:“是泥土里生长的歌,蛮脆蛮甜呢”。 今天,我们也有幸在2009年湖南艺术节上,听到了由娄底市文化局选送,新化县文化馆演唱的这首原汁原味的《神仙下凡实难猜》。静心细听,如盛夏,在山梁上沐春风,在山峦下浴清泉;好凉、好爽、好过瘾。听罢之后,同样也找到了毛主席当年那种感觉,这歌的的确确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蛮脆蛮甜呢:
郎在高山打鸟玩,
姐在河边洗韭菜。
哥哥呀,
你要韭菜拿几把,
你要攀花夜里来。
莫穿白衣白裤莫拖鞋,
扛把锄头做招牌。
要是哪个看牛伢碰到你,
你只讲上丘田里看水来。
你要到十字街上买双草鞋倒穿起,
上来脚印对下走,
下去脚印对上来。
我俩行路莫把笑话讲,
坐在一起也莫挨拢来。
有心做个无心样,
神仙下凡实难猜。
这分明是不服“王化”的梅山女性,对心里头的那个“郎”的直言不讳,或者说是“教唆”。我佩服这梅山女子敢爱,而且会爱的秉性。这喊出来的肺腑之言,吻合生活,明快又畅达。不得不使我对梅山女子的神秘感又加深了几许。另有湘西桑植民歌《隔山隔岭又隔河》、岳阳平江民歌《半山下来一条河》、株洲炎陵的客家山歌《山歌唱来丫哇多》以及传唱在南岳北麓一带的《岳北山歌》和从韶山冲飘来的《韶山山歌》都如出一辙。虽然各地山歌方言口语、句式结构、音律唱腔不尽相同,但表达出来的主题却是相通的,那就是人类永恒的爱和情。他(她)们或以歌为媒,或以歌传情,或以歌喻理,在高亢与委婉、粗犷与细腻、嘹亮与平和之中将本民族的血脉和精髓延续着并传承着。
湘西苗寨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不会走路会跳舞,不会说话会唱歌”,就是能歌善舞的苗家人的真实写照。龙梦晴、龙梦倩是湘西自治州文化局从吉首矮寨选送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刚满10岁的小姐妹头戴银饰,身着绚丽的苗族服装从容登台,一开口,惊四座。一曲《苗家对歌》象早春晨露下的禾苗,如清清山泉潺潺流淌,似阳雀画眉婉转啁啾,娇美的容颜、甜甜的歌喉,恰似歌词大意:苗家姑娘人人美/ 歌喉婉转逗人爱/唱得青山团团转/唱得河水青青流。四言八句,唱出了湘西的心灵——山好水好人更好。
“湘女多情”不是文人骚客的凭空杜撰,而是多情的湘女与之俱来的天性和美德。这美德和天性同样地也表现在我省大多土著的少数民族身上。唱《哭嫁》歌就是其中的一例。土家族有土家人的《哭嫁》,苗、侗、瑶有苗、侗、瑶的《哭嫁》。《哭嫁》是种风俗,也是一种仪式。姐妹们哭的是为新娘子贺喜道福;新娘子哭的是颂爹娘的养育之恩,诉与哥嫂的离别之情;母亲哭的是告诫女儿嫁到新屋里后要学乖,要会做人,要孝敬公公婆婆。绥宁县湘西楚风艺术团的演员们演唱的《哭嫁》歌,硬是把我们带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风俗民情画卷之中,去为那楚楚动人的“哭”落泪,为那喜气洋洋的“嫁”欢颜。
一首被誉为瑶族的“格萨尔王”的《盘王歌》,从古唱到今,既深沉又凝重,唱出了瑶家人生生不息的魂魄。她是一首委婉凄美的爱情恋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是一篇气势磅礴的移民史诗,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组织的歌者、舞者们,摇摆着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的长鼓舞步,吟哦着《盘王歌》中的精彩唱段,让我们体会到了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瑶家盘王节的神圣、庄严与和谐。
2009湖南艺术节群众文化舞台的86个节目7台专场演出虽然已圆满谢幕,但那原生态专场里的九个音乐节目,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今留驻心灵深处。
我以为原生态就是原本的生存状态。那么原生态音乐则应该理解为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很自然地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一种声音的歌唱生态。它是中华民族浩瀚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原生态音乐是最具活性的音乐元素,是中华音乐大树最发达的根系,可称之为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的鼻祖、师爷。它大多出自边远地区、山寨村落;是天然的山水、纯朴的民风、古老的文化酿造的艺术美酒,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本届湖南艺术节,首次将原生态音乐节目组合成专场演出,无疑是对这种音乐形式的充分肯定和莫高的礼遇。它循着远古的足迹,走出边远的山寨,走进了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给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思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至少能让人们知道现如今在包围我们的流行文化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化现象让我们如此感动。使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曾经有过的、只是并未得到大多数人认知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不寂寞,只是还深山藏宝罢了。
在欣赏节目时,笔者身边有位半百老者神彩奕奕,老人家情不自禁地压低嗓音与台上演员一曲同歌。随后连连感慨: 久违的乡音又把我带回到了从前, 使我想起了月光下外婆在西瓜棚里为我吟唱的民谣和舅公的那把牛腿琴。是呀,最亲切、最美好的东西往往都驻足在灵魂里的最深处;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芬芳。越是这样,我们也同样越怕丢失和失传。好在亮相于本届湖南艺术节群众文化舞台上的九个原生态音乐节目,全都取材于我省各地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的原生态音乐进入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保护” 范围,这实在是件鼓舞人心的大好事。另外,就本届艺术节中九个原生态音乐演唱者的阵容而言,老、中、青、少一个不少,这更是可喜可贺的。现在,我们可以毫无质疑地说:作为“非遗” 保护项目的原生态音乐,将世代传承;不但我们能看到、听到,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听到。它是永远传承在我们心中的一支永远的歌谣。
(作者单位:株洲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