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作品的表现元素——音色

2009-12-24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家音色内涵

罗 涛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它是由发音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而形成的一种音的特性。不同物体因性质、发音体形状和发音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色是音乐家用来表现音乐的主要元素之一,又以追求优美而丰富多彩的音色为最高境界。只有选择了恰当的音色,才能更好地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音乐内涵和塑造音乐形象。这也是音乐家表达能力、色彩感觉、艺术造诣的综合体现。

一、音色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音响与情感的艺术,它主要通过变化多样的音色来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起丰富的联想并达到愉悦的效果,因此音乐艺术又属抽象艺术。音色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格

音色是用以表现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有着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形成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都有固定的音色特色和习惯性审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同民族都有它最精华的传统音乐,形成了丰富的色彩源,为音乐家创作各民族的音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素材和空间。

a.独特的乐器音色强化了民族风格

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这些乐器来渲染民族精神、展现民族特色。《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代表性的云南傣家族音乐,乐曲旋律柔美、娓娓动听。要想很好地表现出这首乐曲的意境,乐器音色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采用西洋乐器的单簧管来演奏,在民族调式、调性等诸多方面,都将与乐曲显得格格不入,也将违背傣族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如果用傣族富有优美、恬静音色的葫芦丝来演奏,人们听起来就显得格外地亲切,自然而又富有韵味。

b.乐器的音色变化突出了民族风格

古琴曲《梅花三弄》充分利用了音色和节奏的对比,表现梅花与寒风的搏斗。乐曲的第一段引子部分为了展现“傲骨棱棱、不为之屈”的画面,音乐家在古琴的低音区演奏这段曲调,巧妙地运用浑厚明亮的音色,通过跳进音程的旋律进行,结合附点节奏运用和同音重复的演奏,使旋律富于推动力,好像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形象鲜明、生动。音乐主题主要采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奏法,通过音区的对比来表现梅花恬静而端庄的神态。旋律的多次出现,加上其泛音色彩微妙变化的弹奏,表现了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见,民族音乐自古就有十分明确的音色运用原则和五光十色的音色追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

2.提高审美价值

音色的独特魅力只有通过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单独的评价音色并没有实际价值,只有当它与其它音乐元素相融合时,才能表现出自身的功能,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强音乐的美感,与听众产生共鸣,体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

a.通过音色对比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

众所周知,只有美妙动听的音乐与观众产生共鸣,作为音乐审美主体的人,才能得出相应的审美评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的舍赫拉查达这段主题中,音乐家就充分运用音色的对比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用柔婉而细腻的小提琴音色刻画一位聪明可爱而又美丽的公主形象,就显得特别地生动、贴切;与之相对应的苏丹王粗暴残忍的形象,则是选择了乐队齐奏的音色,这与小提琴音色形成鲜明的色差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将音色与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表现音乐,更接近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同人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是一致的。如果音乐家脱离生活,不考虑人们的审美意识,随意地组合不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音色,其作品就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b.通过音色变化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在中国京剧锣鼓谱里,同样的锣鼓点子,通过小锣音响组合节奏,可以表现步履轻盈的少女及地位贫贱的小人物;而用大锣组合的音响节奏,表现的则是英雄人物。同样运用大锣的音色,在敲击方法上如果采用强奏,所生成的音响好似战斗场面;用弱奏方法产生的音响效果就截然不同,暗淡、阴沉音色常用来表现黑暗的场景。这些表现手法很明显地反映出我国音乐家对音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音色,对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塑造音乐形象

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段多种多样,除力度、速度、和声、织体之外,最重要的手段——音色能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是由音色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a.利用乐器自身的音色特点塑造音乐形象

低音提琴在弦乐器中形体是最大的,音色特点低沉、柔和,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在演奏上以慢奏的效果最佳。音乐家在《动物狂欢节》组曲的第五段中,大胆选用低音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来模仿大象蹒跚的姿态,显得格外滑稽幽默,贴切又形象。如果选用大号来演奏,音乐形象就呆板、生硬,而低音单簧管单薄,大管有一种冷冰冰的威慑力;这些都不能确切地把大象那粗壮的体态和沉重的慢步表现出来。木管乐器中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常常被用来描绘大自然,因为它们的音色犹如鸟儿的鸣叫。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充分运用这一特性,在末尾部分运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三种乐器明亮、轻盈的音色,模仿自然界夜莺和杜鹃的鸣叫声,音调柔和而富于感情,音色清脆富有活力,给溪边景色增添了无限情趣,听来特别美丽动人。

b.不同乐器组的综合运用使表现的意境更形象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描写“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情景,音乐家在音色的设计上更为巧妙。首先,音乐用小提琴低音区的音色震奏作为背景,随着音乐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描绘了雷声向我们袭来的生动场景;紧接着是大提琴的五连音和低音提琴四连音不协和音响点缀,仿佛是乌云盖顶,狂风呼啸;最后,木管、定音鼓逐渐强奏,铜管乐器的色彩变化加上定音鼓的特别音色等各种声响交织,整体音乐形象使你联想起那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的“暴风雨”的景象,扣人心弦,仿佛身临其境。

4、深化作品内涵

深化作品的内涵是音乐家表现的主要内容,其运用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音色对表现作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传统的音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音乐家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音色来深化作品内涵,才能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a.通过音色的变换和对比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奔驰在千里草原》描写牧民在草原上骑马飞驰狂奔的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了更好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演奏者在音色上对几个段落进行了构思。乐曲主题部分是慢板乐章,表现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演奏者刻意转到低声区模仿马头琴低沉浑厚的音色,以此描绘牧民们在经过激烈的飞驰后,漫步在广阔草原上的情境,赞美草原美好景象,紧接着,演奏者在高声区奏出纤细、明亮、飘渺、空旷的音色,抒发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两种不同音色的对比,使乐曲的色彩更加丰富,作品的内涵更加深远。

b.混合音色的运用能充分展现作品的内涵

随着一种新的技术——配器法出现,音乐家将多种乐器进行纵向、横向交错合奏而产生混合音响,它能很好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四段《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就是很好的佐证,音乐开始部分由铜管乐奏出庄严的和弦,弦乐以均匀的节奏配合定音鼓的渐强敲击,表达了“每一个捷克人踏上这片土地的壮观景象”。当单簧管奏出纯朴忧伤的旋律后,双簧管和大管叠加的混合音色用美丽朴素的音调描绘一位村女的形象,特别是圆号走出的四声部“合唱”的号角性音乐,把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展现了捷克人们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混合音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音色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新的音色在音乐中得到开发和利用,比较前卫的音乐家打破传统观念率先使用新的音色,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谭盾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懂得音色的本质,在音色使用上大胆创新,将如敲打水的音色、石头碰撞的音色、纸张抖动的音色等,将含蓄而透明的多彩音色融入音乐,赋予了音色新的活力,成为当今音色开创的先驱者。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电子音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音乐世界带来了既复杂又繁荣的新局面。自然界许多丰富的音色(如流水声、雷声、雨声、大海等)通过电子技术得到再现,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既拓宽了音色,又增强了音色效果,增强了音乐新的活力。

总之,音乐中的音色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其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又是不断开拓、深化的领域,音乐家只有正确理解音色,在实践中恰当而科学地运用,才能根据音色的特征在作品中塑造音乐形象,达到深化作品内涵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音乐家音色内涵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姚铜(音乐家)
挖掘习题的内涵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