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鉴赏方法谈
2009-12-24马永森
马永森
2007年,中国戏剧界隆重举行了纪念话剧诞生百周年的系列活动,对辛勤耕耘于话剧舞台的几代戏剧艺术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颁给了荣誉称号;也评出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这是盛世幸事,值得庆贺。然而,一个严酷的现实却摆在我们面前,不容我们忽视。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戏剧舞台的日趋冷落,话剧演出的日渐减少,有许多青年读者或观众,对中国话剧,乃至对外国戏剧逐渐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他们由于欣赏的机会不多,亦不知如何欣赏。偶尔有机会在剧场、在网上、或在影碟中看到一部话剧,或读到一部话剧剧本,有的甚至直呼“看不懂”、“不知所云”。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我们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戏剧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艰难而又迫切的任务,那就是如何引导或指导这批青年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话剧,让他们从许许多多中外经典剧作中吸取精神养料,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校正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欣赏戏剧人物的鲜活、新奇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剧作都塑造了一个或几个性格鲜明、形象新颖、行为独特的人物。这些人物所构成的中外戏剧人物长廊熠熠生辉,令人观后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像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诸葛亮、包拯、红娘、武松、李逵、窦娥、秦香莲等;中国话剧中的繁漪、四凤、周萍、觉新、鸣凤、梅表姐、屈原、蔡文姬、王利发等;外国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娜拉、答尔丢夫、阿巴公等等,可谓层出不穷。观众每看完一部戏剧作品,印象深刻的往往也是剧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
因此,我们在欣赏一部话剧作品时,不要被剧中花里胡哨的外表或曲折离奇的情节所迷惑,而要把眼光自始至终放在人物塑造是否成功这一重要基点上,看看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否处在矛盾的中心;是否经历了命运的沉浮,岁月的磨难;是否能从他身上体察到某种崇高的品德或闪光的精神;是否为戏剧人物长廊增添了古今中外还从未出现过的、崭新的、甚至堪称奇特的艺术形象。那些类似的、重复的、甚至是复制的戏剧人物形象,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为我们所不取;而那些独创的、新颖的、奇特的、扎根在生活土壤里而出现的人物,为戏剧所追求,亦为观众所钟爱。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在欧洲德、法、瑞士等国巡演时被誉为“来自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剧中不但塑造了处事圆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爱打抱不平的常四爷和一心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等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许多形形色色的次要人物,上至宫中的当红太监、为非作歹的军警特务,下至城市贫民、流氓地痞,个个都刻划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令人过目不忘。
二、感受戏剧情节的曲折、神秘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条件下,要让观众屏心静气地坐在剧场里,欣赏长达两个小时左右的戏剧作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戏剧家们始终都在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如何把观众拉进剧场,让观众始终保持旺盛的欣赏欲望,观赏完整部戏剧而作不懈的努力。若没有疑窦丛生的戏剧悬念、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戏剧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与定力。
戏剧悬念是使观众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戏剧中一些有戏剧性的情节、场面和动作,使观众产生想看下去的情绪,急切想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的心情,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座椅上。这个神秘的、吸引着观众的力量就是“戏剧悬念”,它是戏剧冲突的直接产物,是戏剧性各种表现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当戏剧冲突出现了,是否达到使观众感兴趣这一预期的效果,就要看悬念是否出现,是否明确或强烈。一般来讲,人物的命运、事态的发展与结局、人物关系及某一事物中所包含的秘密,都可构成悬念。悬念一旦产生,就要让它成为吸引观众的磁场,要大悬念套小悬念,总悬念套分悬念,一环套一环。让拴在观众头脑中的这根弦时紧时松,时收时纵,直至最后解开,才让观众释怀。
戏剧冲突则是使观众感兴趣的决定因素之一。它是产生戏剧悬念的重要前提。不同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冲突,通过舞台行动表现出来,形成对某种平衡状态的破坏。这一冲突中,观众同情的人物或处于不利的处境,或者要想取得成功还要战胜某些困难,胜负未定,结局不明……这就是产生戏剧悬念的情境。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基础与动力。戏剧冲突存在于三种形式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其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在任何戏剧中都占主要地位,而人物与环境和人物内心这两种冲突也或多或少地交织在一起,形成此消彼长,此起彼伏,既波澜壮阔,又复杂、多元、曲折的冲突格局。使观众自始至终置身在神奇的戏剧氛围之中。
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在戏剧悬念的设置及戏剧冲突的组织上堪称经典。从第一幕鲁贵与四凤父女间对话中无意提及的周家“闹鬼”,到后面悬念逐步上升、蔓延到涉及每个人的命运,直至第四幕最后的总爆发,绷紧了观众的心弦,让每个人都卷入剧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由于全剧主要人物之间关系设置的缜密与独特,构成了戏剧冲突的网络结构,随便从剧中八个人物里提取两个人物放在一处,都能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形成精彩的戏剧情节。如此魅力独具的戏剧,何愁不迷倒一代又一代的话剧观众呢?
三、体会戏剧结构的标新立异
戏剧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数部剧作就有无数个不同的结构方法,它们只可近似而不能重复。许多剧作家都遵循着“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铁律,努力探寻崭新的戏剧结构形式,以充分反映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戏剧创作理念与思想。一个崭新的戏剧结构样式的诞生,可以说是衡量一位戏剧家是否成熟与成功的重要标志。
结构是戏剧的形式,但它是由内容决定的。剧作者选择了一个创作题材,就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它。剧作者对要反映的生活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感受生活的角度和侧面不同,从同一题材中摄取的素材也不同,作者往往也会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剧作者在创作时,由于自己的生活遭遇与经历的不同,在作品的情调处理上也会有所表现,这也会影响到作者对结构形式的设计。同时,由于剧作者的艺术修养不同,所接触的艺术思潮、艺术流派不同,形成各自的艺术爱好、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在确定结构形式时,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一大批中外戏剧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戏剧创作观念,创作了许多富有探索精神的实验戏剧。这些实验戏剧都以崭新的结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耳目一新。如阿瑟·密勒的“电影化”戏剧《推销员之死》;老舍的“人像展览式”话剧《茶馆》;沙叶新的“冰糖葫芦式”话剧《陈毅市长》;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及陈子度等师生融合各种现代手法于一体的话剧《桑树坪纪事》;高行健的多场景史诗体(又称“复调式”)戏剧《野人》;赖声川的两个戏交叉排演的干扰型戏剧《暗恋桃花源》等等。它们都与所要表达的内容融为一体,体现了剧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戏剧,阅读人生,阅读社会的范本。
四、品味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戏剧语言是戏剧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话剧以“话”为主,更是如此。话剧语言是话剧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的手段和工具。由于话剧艺术的特殊性,话剧语言也具有自己的特性,即话剧语言的动作性、个性化和抒情性。因此,较之其他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样式,话剧语言有独特的风格和灵性,有它自身的生命力。
动作性特征是话剧人物语言最本质的特征。语言的动作性就是指语言作为心理和行动的体现,能推动剧情向前进展。在话剧中,语言就是动作,人物的语言带有说话者的某种意图和倾向,伴随着行动的可能。有动作性的台词常有请求、探询、质问、宣誓、讹诈、诱惑、谄媚、责备、控告、威胁、反抗、挑战、警告、劝阻等行动意向。这些语言与戏剧动作相结合,便具有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当我们欣赏《雷雨》中繁漪、周萍、四凤等几个关系复杂的人物所同在的场面时,常常会为那些包含有试探、怨恨、威吓、妒嫉、攻击等动作的语言和含有许多潜台词的道白而赞叹不止。
个性化特征是话剧人物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话剧语言基本上是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剧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要与他所处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所确定的身份及所有的人生阅历相吻合。达到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提出的要求: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当我们欣赏《茶馆》时,会为剧中来自于三教九流的,富有个性化的70多个人物的生动、形象、简练、通俗、自然,京味十足的语言而陶醉。
抒情性特征也是话剧人物语言不可忽视的特征。话剧语言负载着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正是因为它浓郁的感情色彩,才使戏剧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话剧语言的抒情性在不同类型戏剧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体现。首先,抒情性体现在戏剧诗一般的语言上。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戏剧就是诗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将戏剧中诗的语言推向了一个璀璨的高峰,莎士比亚戏剧中大量灿烂的诗篇深深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和观众,给人们巨大的精神享受。其次,抒情性也体现在大量具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对白或独白上。当我们欣赏《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 那段著名台词时,似乎听到了哈姆莱特的心声,情感特别浓郁,特别真切,具有震慑人心的效果;当我们欣赏《屈原》中那段“雷电颂” 时,亦会被主人公那如雷似电的气魄振聋发聩,受到莫大的激励与鼓舞。话剧语言的抒情性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表现戏剧作品的诗意力量,它是话剧人物舞台魅力的重要表征。
五、理解戏剧内容的多层含义
我们在欣赏中外经典剧作时,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有的剧作在剧场里反响热烈,给予了你某个方面的强烈感受;但当你走出剧场,再来回味这部剧作时,又会从另外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给予你新的启示与感悟。这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体验、理解、想象或顿悟等等,对我们戏剧工作者和戏剧观众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进入现代社会,许多著名的戏剧家都遇到这样一个非常实际、又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或矛盾。即他们的思想总想超前,总想高于一般的观众,而他们创作的戏剧却又不能脱离一般的观众,要把他们都吸引到剧场里来,并在他们中间产生巨大反响。这是个悖论,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为自己的戏剧作品设立多层次。浅层的是一个大众化的故事,它的发生、发展、高潮及结局是一般观众都能看得懂,都能接受得了的剧情。深层的却是只有少数人,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所能理解的哲理。戏剧家是这样做的,那么,我们在欣赏他们的剧作时,也要顺着他们的思路,对戏剧进行多层次的剖析与理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其浅层的故事是批判奸诈,颂扬真诚。而深层的是封建政治使一个正常的李尔王变成了不正常的人,他相信大女儿、二女儿的奸诈,敌视小女儿的真诚。而一旦失去王位之后,他才知道真诚的可贵。这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对封建政治的严厉批判。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其浅层的故事是两个剧组争一个剧场,轮流排演中所出现的剧情打架、演员打岔、剧场打诨的故事。许多场景都令人发笑,甚至演变成了一幕幕闹剧,有非常强烈的剧场效果。深层的却是两个剧组中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找,他们在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在寻找失落的爱情、亲情与乡情,寻找精神上的家园。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令人感伤,令人失落,令人心酸。此剧的浅层表达与深层表达,也像两个剧组排演的剧目一样,悲喜对比,反差极大。
六、思考戏剧流派的特色、真谛
1962年,我国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首次提出将世界戏剧分为三大表演体系后,获得了世界戏剧界的公认。几十年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验派”,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写意派”,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间离派”,他们除了仍然保持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外,亦向其他流派横向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的戏剧工作者甚至广采博纳,将三种流派的表演风格融合到一部戏剧中,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及陈子度等师生所创演的话剧《桑树坪纪事》,它不但融合了三大表演体系的艺术手法,还将古希腊戏剧的歌队、西方象征主义戏剧等许多现代主义戏剧流派中的艺术手法都运用到戏剧之中。它综合运用写实主义戏剧、叙述体戏剧、西方现代主义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原则,实现了重大的社会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理想的结合,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北京人艺演出的高行健的《野人》的探索亦非常成功,它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但又保存和发扬了它的某些艺术传统的新戏剧,一种既吸取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技巧但又不同于西方现代戏剧的东方现代戏剧。它也是借鉴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代表作。它也借鉴了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戏剧为代表的大量的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方法,它不仅创造了当代戏剧的新形式,而且突破了传统戏剧单一、封闭的戏剧思维,创造了一种开放、多维的戏剧思维,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台湾表演工作坊赖声川等人编演的《暗恋桃花源》中,“暗恋”剧组的表演无疑是“体验派”的,而“桃花源”剧组的表演如“划船”、“捕蝶”等则是“写意派”;两个剧组的互相干扰及陌生女子不断寻找刘子骥,当是“间离派”了。此剧在综合三大表演体系的艺术手段方面,可谓天衣无缝,作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
同时,由于受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我国不少导演在导排戏剧时借鉴许多先锋戏剧的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的传统及中国戏曲写意手法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风格,导排了一大批实验戏剧,在观众中亦产生了较大反响。如北京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狗儿爷涅槃》,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思凡》、《镜花水月》、《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红色的天空》等。这些剧目为我们接触、了解现代戏剧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参照。
我们在观赏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戏剧时,不妨对戏剧的三大表演体系及现代戏剧的流派作些粗浅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了解他们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以提高对这批剧作家、导演创排作品解读的能力,探索这些多姿多彩的戏剧所反映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许多现代派戏剧淡化情节,忽视人物形象塑造,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欣赏习惯上的阻隔。但我们也要看到,它淡化情节的同时,强调的是情绪或氛围的营造;它忽视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强调的是人物心灵的感受及人物心灵轨迹的探寻。当我们许多青年观众还在为看不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而苦恼时,上海戏剧学院学生排演的《等待戈多》在一所监狱慰问演出却引起了轰动,观者人人涕泪双流,掌声不绝。为何?因为只有身处高墙内的囚犯,才真正懂得无休止的“等待”是何种心境、何种滋味、何等难熬?他们能很轻易看懂此剧,并且弄得人人涕泪双流,不也给予了我们某种启示吗?
以上提供的几点意见,仅供青年观众或读者在欣赏话剧作品时参考。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戏剧素养,到了能以一个内行的身份来欣赏戏剧时,那就得心应手,了然于胸了。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