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

2009-12-24黄正平

中国市场 2009年35期
关键词:作用机理经济增长产业链

[摘 要]产业链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是集群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通过自身的持续创新效应、品牌效应以及共生模式效应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本文介绍了产业链的内涵、类型,探讨了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产业链;经济增长;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5-0081-03

1 引 言

当前,我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然而如何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贯穿到底,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持续和高效发展需要具有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地方政府辛苦培育的所谓支柱产业,由于其“两头在外”,即上游原材料、零配件加工在外,需要从外部购入,下游销售市场也在外面。这样的支柱产业虽然能够做大,却对本地经济发展贡献有限。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一定的区域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

2 产业链概述

2.1 产业链概念

产业链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2 产业链的类型

产业链类型,是指在一个产业链中的两个上下游产业之间或两个相邻市场之间的关联方式。这种关联归根结底是企业之间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产业链中企业合作交易的方式来对产业链进行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式,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短距离市场产业链。短距离市场产业链是指上下游企业双方不是以紧密合作关系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而是通过市场作为载体来沟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主体之间的各种交易。而这种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产业链的合作平台,是因为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聚集在相邻或同一地域的“短距离”市场上,而“长距离”市场则无法成为不同区域企业基于产业链合作的载体。

(2)层级产业链。层级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中存在一个或多个企业核心,这些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对链内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权(非产权)。其表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发起,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响应而进行合作的联盟机制。

(3)网络型产业链。网络型产业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产业链企业合作方式。在这种产业链中,存在核心企业组成的各自的供应链体系。从整体上看,众多平行的供应链保持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到销售的单向流动。实际上,不仅供应链内部企业相互合作,而且不同供应链企业也进行跨链协作。

不同类型产业链可以看作是产业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产业链发展初期阶段,各链环比较完整,功能齐全,但这些企业只局限于当地市场,开放程度比较低,而且也尚未形成具有支配控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在产业链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出现了一个或多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的出现促进了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升级。但核心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兴衰。产业链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网络型产业链后,吸收了前两种产业链的优势,功能齐全,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是产业链发展的高级形式。

3 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机理

产业链主要通过持续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共生模式效应三个方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3.1 产业链的持续创新效应

持续创新是指创新的主体持续性的在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从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得的局面,最终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处于产业链上的企业,相对于外部孤立的企业而言更易于创新。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空间位置的彼此接近性增加企业间的信任,并能够用个别低的成本来共享产业链区域的所有必要资源。其次,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为持续创新创造了机会。由于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使得产业链内的各个单元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产业链条中的公司更加依赖其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互补性,由此可见,我们进行了创新活动已转变为非线性的过程。最后,产业链所在区域内各类支撑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持续创新的成本。产业链所在区域内一般分布着大量的支撑机构如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这些支撑机构共同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稳定、方便、高效的机制。企业与区域内科研院所的多方位合作解决创新难题,减少费用支出,赢得持续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各种政策、信息咨询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有助于保护发明者的创新收益,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以降低机会成本。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有效地进行投资组合,分散了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3.2 产业链的区域品牌效应

产业区位是产品品牌的象征,即产业链所在的区位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功能、良好的服务品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中,能够吸引这些产业向该区域内集聚,并且能够不断促进区域内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保持产业链区位的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明显优势。

(1)产业链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一方面,区域品牌的形成是随着产业链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的。这是因为,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结成本地化网络,这既克服了单个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又可避免层级制企业的低效率。同时,这些企业采取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通过竞争和合作,相互协作和补充,形成学习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正是产业链这种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产业链的营销优势,从而促成了区域品牌的形成。另一方面,产业链形成之后又可以加速区域品牌的传播。在一个地区,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链的区域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大量企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产业链整体品牌。在广告宣传上,易于调动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的状况,集中众多中小企业的财力开展广告宣传,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产业链整体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

(2)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维护。当产品的卖方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产业链在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息”方面至少有下面三方面优势。

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产业地域空间的集中性就使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是各个企业相互独立地进入市场,但是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地域性认识。这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独一无二的地域特性,就会使得无论是链内的企业还是链外的企业,只要其利用本地区的名义采取以次充好的市场欺诈行为,那么,由于其损害的是整个地方产业链的利益,任何链内相关行为主体都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规范措施。具体来讲,由于这种欺诈行为损害的是本产品或服务特定的地域品牌,所以,不但损害了当地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的市场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会主动地干预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特定的地域产业品牌是一根强有力的利益纽带,其将产业链内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市场欺诈行为,只要损害的是这根利益纽带,就必然会招致这根纽带所连接的所有行为主体的一致反击。正是这种产业链内部对整体利益的自发性的保护机制,以至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区域产业链内都有一个特定的中介组织比如行会来对其内部做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用来处理来自链条外部的、损害本产业链利益的市场欺诈行为。由于对抗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的不是各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代表整个区域产业链利益的中介组织,就保证了其不但有能力处理这种欺诈行为,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威慑性。

其次,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至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这就使得产业链不但能够从产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来控制产品的品质,而且还能够将生产环节与产品的流通环节相联系起来。一方面,产业链能够很好地将产品的品质要求融于整个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到产成品的时候才来检验产品的质量,这时候即使发现了质量问题也很难将其修改过来;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链中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紧密联系,以至于产业链不但能够很快地获取市场中对产品或服务的新要求和需求,而且还能够为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完善和可靠的信誉保证。

最后,产业链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一般都意味着产业链在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一块市场份额,这就为产业链制定整个行业的各种生产标准和市场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也就为整个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3 产业链的共生模式效应

产业链是经济布局和经济组织中,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行业之间基于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需要而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关系。它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联合方式,形式上一般表现为,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大量互相联系的企业(包括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服务提供的企业集合以及相关配套性的组织集合),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机会,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在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群体。因此,产业链就是一个共生态。经济主体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通过某种共生模式结合起来创造利润、分享利润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1)共生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共生体的各共生单元之间通过不同的共生模式,主要以互惠互生、连续共生为主,从而降低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交易成本。具体而言,由于空间上的接近,可以导致企业交易的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更主要的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互相之间长期的接触可以使企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信赖关系,使企业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大为减少。相互的信任使各种有关战略、人才、产业信息、市场知识等信息的搜集和使用成本以及各种合约的谈判、执行和监督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2)共生产生专业化效应。产业内企业是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共生体内的企业更容易找到企业化的雇员,而雇员的专业化知识更容易使其在专业领域有突破,实现创新。共生产生的专业化效应还表现为企业更容易获得各种的供给,从而可以增强共生体内共生企业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得价格优势。

(3)外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的概念是马歇尔在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利益。他的外部经济包括了小企业群落所产生的外部经济。马歇尔较早注意到了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相互联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使了创新。企业之间由于共生而造成的知识溢出效应,享受专业化分工以及共享公共设施,如硬件、信息数据库等软件设施。

(4)社会资本的积累。共生体是各共生单元自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在产业链共生体内部,由于产业内企业长期持续地共生,不断接触磨合,之间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往往减少自己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而采取相互信任的做法。而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一般而言,共生体越稳定,则相应的社会资本越雄厚,产业链发展的潜力也越大,特别是对于企业创新潜力的挖掘。

(5)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产业共生体内各共生企业作为集体,其生产方式相对灵活和多样化,这种集体的灵活性保证了对高度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投入供应的及时反馈,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快速吸收,以及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培训和分配。再者,产业共生体内各共生单元对外往往共用一定地域品牌,具有强大的广告效应。无论是在与国内其他企业竞争,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时,均可以以整体形象推出,共享信誉,并凭借对外综合竞争力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郑胜利,俞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链培育[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1):40-44.

[2]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6-88.

[3]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收稿日期]2009-08-01

[作者简介]黄正平(1963—),男,湖南祁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猜你喜欢

作用机理经济增长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媒体关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甲状腺内注射奥曲肽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