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事件中网络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2009-12-24张厚远

新闻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关怀

张厚远

摘要后工业化时代,人类不但进入了网络时代,也进入了风险社会时期,对危机事件的网络新闻报道展开研究也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网络上的危机新闻报道在求真、求快的前提下,还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关键词风险社会危机新闻网络报道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一、现实的风险社会与网络信息环境

二十一世纪是个各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频发的世纪,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就爆发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危机事件:地震、海啸、全球变暖、瘟疫、火灾、水灾;以及各种军事冲突、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可以说,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风险事件频繁发生的阶段。与此相应,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无论是学界,还是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都认同一个观点:后工业化时代,各种风险事件——包括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事件呈现加速爆发的趋势,人类进入了风险社会时期。风险社会时期,各种危机事件频频爆发。有的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风险社会的风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和技术的。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些风险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人为的风险,与以前的自然风险存在明显不同。在风险社会的传播中,网络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风险社会同样存在于网络传播之中。当网络媒体对这些难以预料的危机事件进行进行及时报道的时候,风险社会的各种症状就存在于网络信息环境之中了,并且伴随着网络传播,还会衍生出一些难以预料的变数。网络媒体很容易在现实危机的基础上形成网络虚拟危机,网络虚拟危机比现实的危机更容易造成人们的现实恐慌。所以,网络媒体在报道危机新闻事件时,除了考虑真实性和及时性外,还应该考虑人文关怀的问题,避免形成一种“拟态风险”,恶化公众的不安全心理。

风险社会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局部的和个人的。在风险全球化的过程中,网络信息环境也会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网络风险信息环境。网络风险信息环境对受众的心理影响要大于现实环境本身。如果在网络媒体的风险新闻报道中进行非理性的新闻炒作,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就形成容易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增加人类应对风险的社会成本。

因此,网络上的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在求真、求快的前提下,还应该求善。这是网络新闻报道时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的一个必然要求,它要求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事件、制作新闻内容时,尽量摒弃煽情和耸人听闻的做法,在及时、真实地报道新闻的前提下,怀有一颗至善之心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安抚他们的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进而避免潜在的、更严重的人群的集体恐慌。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外星人人侵地球》的研究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当前,网络传媒语境渐渐主导了人际交往的话语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任何缺少人文关怀的危机新闻报道都将引起受众的不安和恐慌。网络舆论具有聚合性的特点,很容易形成网络拟态环境,而一旦这种信息环境是不安全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就会对受众造成“有组织”的伤害,容易导致其对组织的不信任和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另外,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使得人类异文化间的交往也在加快,人类的新思想滋生的频率也会越高。这样,不同文化圈层间的误解和冲突也会增多,进而增加了社会的高风险性。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恰好暗喻了这种传播态势,由于人类无法亲身经历一些文化环境,只能借助传媒了解身外的世界,而传媒的“把关人”在制定传播内容的时候,容易注入个人的主观意识。这样,都会引起异文化领域里受众的误判,所以,网络在传递异文化信息的时候,多一份人文关怀就会减少误解和冲突,使网络信息环境变得和谐起来。

二、网络媒体报道危机事件时的公众意识

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应当为公众的利益服务。这是人所共知的新闻准则,网络新闻媒体的公共属性更强,所以,针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更要使用公众视角。人文关怀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点,在危机新闻事件的网络报道中显得尤其珍贵。反观2009年1--8月的我国网络媒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报道就能体验到一股清新的人文关怀的空气。媒体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爆发”、“灾难”、“抗击”等容易引起受众情绪波动的文字,使用图片时也尽量采用兰、黄、橙等能使人产生安详感的色调,画面多采用主人公微笑或安静的面部表情,传递人文关怀的信息,增强受众坦然应对甲流感病毒的信心。

事实上,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巨大,网络新闻媒体在短短十年时问里,由原来的“第四媒体”一跃成为公众获取新闻内容的首选,这足以能够说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公众需要健康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信息环境通过使用耸人听闻的手段吸人眼球,恣意放大危机新闻事件的负面效应达到引人关注的目的,或者不顾危机新闻事件人的感受,片面追求事件的新奇性,报道伤害当事人感受的“新闻碎片”等等,这些都是破坏健康信息环境的表现。二十一世纪是个大众传媒语境起主导作用的传媒社会,人类媒介化的生存已经成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信息化时代地球人已经连接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地方的事件就是全球的事件,尤其是危机新闻。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危机事件,其他地方的公众都会付出很多的关心,其关心的质量和程度往往依据于媒体对于此种事件的新闻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大众传媒语境下的传媒社会,尽管媒介种类和传播制度繁复多样、传播结构和传播市场复杂多变,但是,危机新闻事件报道的人文关怀是共通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第二、第三层次的需要就是安全上的需要和情感、归属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情、爱情。社会上,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对于个体来说,这种需要的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网络危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的就是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安全上的需要和情感、归属需要。这两种需要具有人类的普遍性。即为大多数人所拥有,也为大多数人所渴求。风险社会显然给人类的这两种需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网络危机新闻事件的报道。风险社会里,人的主体越来越失去了独立自主性,需要不断地忍受着来自外界的和个体内心的压力、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等。所以,网络媒体要有意识地通过人文关怀的手段,恢复人的主体地位的感觉,并且,进而创造一个人人相互需要的信息环境,应对各种来自外界的扭曲。这样,人类主体就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摆脱现实的不和谐环境的压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之后,建立起和谐社会。这就必然要求网络媒介在报道危机新闻事件时,必须有意识

地突出人文关怀,形成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信息环境。

三、网络媒介进行人文关怀时的表现

在这个风险四伏、危机频发的世纪,对风险社会中的网络传播的人文关怀现象进行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风险社会中传播危机信息时,除了遵守“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外,还要坚守人文关怀的原则。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符合人性的伦理道德。网络媒介应恪守的人文关怀的原则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由于网络媒介更具有公共属性,所以网络新闻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

危机信息的传播首先考量的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价值与尊严,2008年“汶川地震”的网络报道就突出了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网络媒体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价值尊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仁爱。媒体秉承“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掌握客观信息、握舆论导向的原则,实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众多的记者,众多的媒体,给人们营造了一种“生命如此珍贵,人类彼此相依”的信息空间,互联网把不同地区、不同皮肤的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谣言和恐慌被及时地驱散了,受难者的心理得到了及时的抚慰。新华社汶川地震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在组织策划报道时多次提出的要求就是“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突出人文关怀、彰显人性的光辉”。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杰伟5月19日发表文章《四川地震与媒介事件》,称“汶川大地震犹如强大的磁石一样,把世界各地(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人卷入灾区群众的悲喜交集之中。”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大视野。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网络媒体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现实环境和现实的社会语境,体现开放的人文精神,实施危机新闻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的策略。2009年H1N1流感病毒的网络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的事例,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世界各国的疫情和防御措施,没有造成认为的恐慌,公众在平静的关注中坦然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网络媒体报道危机新闻事件时使用的人文关怀的视角的贡献。

另外。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李普曼说:“所有负责的人共同造成了一个融洽的世界”。“任何时候,人们怎么设想这个世界,就决定了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要做什么,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对于世界的设想决定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感觉、他们的希望,而不是他们的成就和结果。”。在危机事件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但要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敬业精神,还要具有与灾难共呼吸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中央电视台记者张灵泉在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多次流泪的感人画面就深深地打动了千万个观众的心。经历过1998年抗洪、2003年SARS、2008年四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的新闻作品里就包含着令人感动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光辉。

回顾我国近年来的网络危机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国际事件还是国内事件,都体现了很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原则是分不开的,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赞誉。比如,在处理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上,都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关心人的现实生存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为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关怀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