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媒在新闻叙事中满足受众需要的有效方式
2009-12-24和曼白树亮
和 曼 白树亮
摘要本文对传媒在新闻叙事中如何满足受众需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传媒主要运用三种报道方式:个人化的报道方式、戏剧化的报道方式和主题曲化的报道方式。
关键词受众需要个人化戏剧化主题曲化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就受众而言,了解事实真相是其基本心理需要一但在实际生活中,新闻的真实与真相是有差别的。究其原因,在于传媒在新闻传播中,信息往往不能够完全客观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是带有倾向性的,尤其是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更加突出。
具体来说,传媒在新闻叙事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新闻事件内在的戏剧因素,比如情节跌宕、错综复杂、人物形象鲜明等,运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较为简单的新闻故事,再加以传播。这就是新闻内容的信息倾向性主要表现,就日前来看,它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内容过于个人化,突出新闻事件中某个人物的情感、遭遇,虽然具有了人情昧,但是往往把受众的注意力固定下来,而使他们忽略了对社会大背景的思考;二是新闻内容过于戏剧化,新闻报道往往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方面,虽然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但是也比较容易弱化新闻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三是新闻内容过于片断化,虽然信息量较大,但是新闻信息被人为打碎,断裂为琐碎的新闻片断。它们都有各自的情感线索而彼此之间却没有联系,因此,新闻报道会在事件牵涉的人物介绍、场景捕述、事实信息、情节等要素之间来回跳跃:
由此可见,新闻信息倾向性的缺陷在于新闻的琐碎与浅显,过多的情感因素的混入,影响了受众对新闻中重要信息的把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传媒在进行新闻叙事时如何满足受众需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有效的报道方式:
第一,个人化报道方式的合理运用:突出人情味,强化社会背景。个人化,即在新闻报道中选取突出个人因素、偏好人情味的角度。一般来讲,从人情味的角度进行报道是吸引受众最佳选择之一,因此,传媒自然要将注意力放在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上。
目前,传媒在新闻叙事中过于个人化。主要表现在从人情味的角度进行报道来吸引受众。因为“新闻受众很容易对个人化、充满人情味的报道中的主人公产生或支持或反对的反应,当人们对新闻进行个人判断的时候。他们可以对新闻产生许多个人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认识。”如果仅仅把人情昧作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报道手段,只能够局部地展现事件的发展状态,那么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整个社会大背景就会被受众所忽视,不仅不能够发挥新闻的最佳功效,还有碍于受众对事件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审视。
特别是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来说,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极强的时间性,一般来说,事件发生了,新闻也报道出来了,但是随后就没有了声息,因此,有些新闻报道大多是虎头蛇尾,甚至是“无尾”的报道。尤其是对一些空难、海难的报道,常常只报道遇难人员的伤亡情况,或者至多还有他们家属的情况,而至于灾难的原因、处理结果等则很少得以完整的报道,甚至不少有关的报道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因为当今的世界灾难频发,记者往往还没有来得及从这场灾难中解脱m来,就又不得不去面对另外一场灾难,因此,受众就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世界,跟随着记者的视线,阅读着从事故现场发回来的一篇又一篇的报道,他们的思想被遇难者的不幸遭遇所束缚,而很难去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了。但长此以往我们能够从这些新闻报道中得到些什么呢?除了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伤痕累累的遇难者,痛苦欲绝的家人,似乎没有其他的记忆。
由此可见,这种过于个人化的新闻所产生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受众对新闻的认识不是共同的社会的分析性的理性认识,而是分散的个人化的感性认识,因此,受众的注意力被锁定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身上,而很难通过这些人物看到新闻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与事件有关的制度上的问题。
其实,如果使用人情味的报道方式是为了把受众吸引到对突发事件更加深层的思考中来,那么个人化、人情味的报道趋势就会激发受众对于新闻的热情。传媒在把对人物的关注与事件更深层的分析联系起来,不仅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还激发了他们思考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热情。这种把新闻事件从人情味角度加以突出,进而强化社会背景的报道方式,就是传媒在新闻叙事建构中为满足受众需要所运用的第一种方法。
第二,戏剧化报道方式的合理运用:突出故事情节,强化深层含义。戏剧化,就是指,“作者只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换个角度说,受众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传媒喜欢使用戏剧技巧来表现新闻人物之间的冲突或关系,进而引发受众的密切关注。正如美国传播学者安特曼所说的,“戏剧色彩是定义新闻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特点。如果一个事件具备了某些戏剧元素,那这个事件就会特别地具有新闻价值。”
对传媒来说,新闻戏剧化对新闻内容具有选择性,诸如人口问题、环境恶化和政治局势等关系重大的问题,因为其戏剧性不足而很难以此方式报道。对媒体来说,突发事件才是最好的报道对象。因为突发事件包含着完整的戏剧要素,即具有起伏跌宕的情节,形象鲜明的人物,有始有终的故事,最为重要的是,事件中的冲突最终会自动消失或在道德法制的努力下戏剧般的结束。媒体以戏剧化的方式向受众展示的新闻故事,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受众的认识:任何危机都是暂时的,最终是会被战胜的。因此,危机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新闻报道的终止。在新闻报道中,很少有在核心问题或根源方面对新闻进行处理的。
当然也会有重要的新闻话题被报道,比如近年来关于洪灾、水污染的报道,但是对于这些事件来说,只有它们的严重性积聚到了一定的令人吃惊的程度,才可能成为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个别的是重拳出击之外,其余的都是一笔带过,很难发现有关问题的根源、解决办法的报道。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是突然来临的事件却都是长期行为造成的结果:滥砍滥伐造成了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由于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了南方多个省市的水域污染,致使蓝藻成灾。如果媒体将这些问题作为关注点,时常聘请专家或有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新闻就会给人以警醒。
此外,电视新闻制作过于突出新闻叙事过程中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如此一来,电视新闻的画面运用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无关要紧的事件因为画面资料容易获得也就成了新闻,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收看电视节目时,屏幕上变化的画面与幕后的播音稿往往是相脱离的,我们即便是离开电视机,只是收听声音,也一样能够明白新闻的含义,尤其是一些报道农业生产的新闻,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随意地找来一些画面资料,在配以程式化的播音稿就可以了。而一些重要的事件反而因为电视画面难以拍摄却没有被报道,例如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因为记者的不再场或者没有及时拍摄而无法展现,只能由播音员在那里简单地播
放稿件。这样一来,选择新闻的依据就变成了:更重视画面的戏剧效果而不是事件本身的价值。而这显然是与新闻的基本规律相违背的。电视上那些效果逼真的犯罪报道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学者们还在大力反对摆拍,维护新闻真实性时,摆拍却悄然成为电视新闻制作的一种惯例,由于无法拍摄犯罪过程,因此大量的摆拍镜头充斥荧屏,演员们的表演不仅具有专业水准,效果逼真,而且还配有背景乐,与情境相呼应。如此一来,新闻戏剧就和情景剧没有什么区别了。
其实,新闻戏剧化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的运用,则是展现人物冲突的绝佳方式。因为戏剧性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以其潜在的启迪心智的优势,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使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而有效的传播。传媒可以把戏剧化作为一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情感工具,注重表现新闻事件中的冲突,使受众来思考事件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意义。特别是对电视来说,由于画面的运用,使得新闻更加具备了戏剧性。在危急、挑战和现实的映像面前,受众能够得到的是情感上的前所未有的触动,进而激发了受众对事件进行审慎权衡和敏锐分析的欲望。
第三,主题曲化报道方式的合理运用:突出连贯性,强化整体性。由于对新闻事件的个人化和戏剧化的处理,新闻报道显得琐碎也就成为必然,而新闻信息都有各自的情感线索而彼此之间却没有联系,因此新闻报道会在事件牵涉的人物介绍、场景描述、事实信息、情节等要素之间来回跳跃。
我们认为,媒体向受众展示的并非是一幅完整的画卷,而是一个个被勉强拼凑起来的拼图,新闻事件之间或者新闻事件和背景之间就处于孤立状态,彼此没有联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势的根源在于媒体过于注重新闻中的人物、冲突,以至于忽略了人物所处的背景、冲突背后的意义。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弱化片断化给受众带来的新闻内容上的断裂感,媒体只有用大量的信息作为弥补,而这些信息往往带有重复性,因此反而会使受众产生腻烦心理,所以媒体叉会对新闻的播出时间或刊出空间做出限制,但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加剧信息的片断性。
新闻的传播就出现了一个怪圈:媒体为了跳出片断化所做的努力却使得媒体再一次陷入了片断化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比如媒体在矿难事件的报道中,多数是将侧重点放在救人和问责两个方面,而很少触及问题的根源。随着事件的解决,媒体也就偃旗息鼓。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商榷,新闻工作本身是随着新闻事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当我们用一个模式来套用所有的事件,并且抹杀事件之间的千差万别,这种做法,在报道初期也许会给受众带来震撼,但是大量的琐碎的信息最终将受众探讨事件深层意义的希望埋没掉了,进而受众追寻新的内涵的欲望也就会荡然无存,而这不能说与新闻媒体没有丝毫的关系。
因此,传媒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一次必要的整合。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美国的传播学者山特·杨格所提出的“主题曲式新闻”这个概念,即“突破眼前的戏剧场景,挖掘造成新闻报道中所涉及问题的根源,剖析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或政治背景。”在实际的报道过程中,传媒需要既知道所有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为、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觉和情感,同时,还要常常站出来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发表评论。这样,新闻才能够更具有分析性、更有历史深度、更有批判性、吏能反映问题。这样的信息,才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更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传媒在新闻叙事中对事件过程的报道被不断强化,显然,这种方式增强了受众对新闻的印象,还激发了受众的个人情感。但是,传媒所展示的新闻信息并不系统,它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卷,而是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拼图,新闻事件之间或者新闻事件和背景之间就处于孤立状态,彼此没有联系。而受众需要的新闻信息则是更加具有分析性,更有深度,更能够反映核心问题。因此,新闻评论就成为了整个事件中的“主题曲”。传媒在报道中。以主题曲化的报道手段,对新闻信息进行了整合,将报道和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将新闻事件和更深层次的见解或者理论联系起来,为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并进行思考提供了帮助。
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化、戏剧化、主题曲化元素的合理运用充当了对新闻事件深层次的解读,人们不仅对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和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关注问题的根源,甚至会试图去查找这些问题的基本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的原因。我们认为,新闻在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媒这种分析性的报道,可能更有助于形成针对社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①[美]W·兰斯·班尼特著,杨小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想》,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②曾庆香,《新闻叙事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