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2009-12-23潘永成葛为劳
潘永成 葛为劳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如何衔接的问题日益受到教学一线老师的重视。
一、初中与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浙江省初中阶段没有开设与高中地理相衔接的地理课程,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零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1. 初高中地理课程不相衔接
现在,浙江省初中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初中学生主要从“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中零星地获取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分布在初中《科学》(华东师大版)中的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星空巡礼)、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第三章(地球)、第四章(变化的地形)和九年级下册的第四章(天气和气候)。
(2)分布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的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从以上初中地理知识分布可以看出,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存在零碎性、间断性、缺失性(如区域地理知识极度贫乏)等不足,这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
2.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社会大环境对新课程的实施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各界往往把升学率(尤其升重点高中)作为衡量一所初中的办学水平,使“应试教育”有生长的土壤。对于与“中考”无关或分值少的课程,普遍持冷漠态度(浙江省的中考,七年级《科学》占12±3分或8±2%,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占4~8分或5%~10%)。
目前初中地理知识教学(如七年级“科学”及“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计划没有落实,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教学设施相对滞后, 教学资源严重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地理教学质量,学生不能牢固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
此外,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差距较大,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探索
如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脱节问题?我们从地理衔接教学内容选取、学习资料编写、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地理衔接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依据
(1)依据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质量进行补充和整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录和吸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高中地理学习也必须运用初中地理知识来建构。
从以上分析可知,初中地理知识存在零碎性、间断性、缺失性等不足,地理知识需要重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不够,需要补充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依据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难点来确定重点内容。“地球与地图”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只要求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地球仪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高中地理课程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作任何拓展和深化,就直接进入地球的宇宙环境,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种课程体系的变化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困难。
气候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但目前的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关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的内容简单粗略,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在初中和高一湘教版教材中几乎没有,只介绍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两个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
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有很多难点,如在学习“地球与地图”,如何学会读图、用图等,难度很大;还有对于掌握气候知识,也有很大的难度。
(3)依据高中地理知识结构来编排衔接教学内容体系。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组成,与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是高一必修课程。高一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如下。
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II: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III: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以上分析,在高一年级需要补充以下地理教学内容:
(1)地球和地图:地球形状,地球大小,经线和纬线,地方时,区时,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图的三要素,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大洲和大洋: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的地形和气候。
(3)居民和国家:世界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国家和地区,世界区域划分。
(4)中国的疆域:位置和面积,疆界与邻国,行政区划,四大海域。
(5)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地形的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和内外流域的界线。
(6)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特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7)中国的资源: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
3.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资料的编写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的“地理衔接教学内容”,我们编写了一册初高中地理衔接学习资料《走进高中(地理)》。
该学习资料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1);第二单元(地球和地图2);第三单元(大洲和大洋);第四单元(居民和国家);第五单元(中国的疆域);第六单元(中国的地形);第七单元(中国的气候);第八单元(中国的资源)。
该学习资料的编排体例为,每单元包括[内容提要]、[典型例题]、[习题精选]三部分。 [内容提要]按学习知识易难度,分为A、B组,A组为容易组,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教师适当指导;B组为较难组,教师要加强教学引导。 [典型例题]有1~4题,附有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适当指导。 [习题精选]按习题的易难度分为A组(1~15题)、B组(16~20题),便于学生选择练习。
该学习资料供高一使用,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上高中地理必修课前集中使用,也可以在高一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分散使用。每单元建议教学(或学习)时间1课时,共8课时。其中的A组为必学内容和必做习题,B组各校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生源、时间)有所选择。
4.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实施方式
(1)培训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教师。对高一地理教师讲清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习初高中衔接学习资料《走进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教学或学习课时的安排、B组内容的选择、衔接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2)地理衔接教学学习资料的使用。一般采用“一次性”衔接方式,即面对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的现实,以先初中地理教学,后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序安排地理衔接教学。学习资料在高一开学前或开学初,一次性(8课时左右)完成。也可以采用“分解式”衔接教学,按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将初中地理知识分解到高中各章节中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