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刍议
2009-12-23金鸥飞董仁军
金鸥飞 董仁军
前一段时间,本市一所学校一位初三学生因一点小事想不开,竟然跳楼自杀。16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走了,在哀叹他对生命的草率和不负责任的同时,身为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已迫眉睫;渗透“三生教育”,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及感悟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内容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三生”教育的理念也符合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质上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挖掘“三生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三生教育”,以“三生教育”为契机,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必要补充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变,提高思想道德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就如何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平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谈一点笔者的见解和做法。
一、在思品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
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如笔者在教学思品课七年级下“自强”一课时,先播放了一个关于自强的视频:主人公因多次遭受重大挫折,坐着轮椅来到江边,准备跳江自杀。笔者随后问学生:“如果是你,会跳吗?”没想到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会!”笔者一下子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当时正在教学有关自强的内容,笔者觉得学生应该是回答“不!”的。于是,笔者迅速调整了思路,立即与学生一起探讨起关于生命的话题:如果我们碰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生命,我们给自己、亲人、朋友和社会留下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活着,我们给自己、亲人、朋友和社会带来的又是什么?通过激烈的讨论,在笔者的的启迪下,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生命最宝贵,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他人和社会;生命是基础,一个人如果丧失生命,一切将化为泡影;生命是保障,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做一切事情,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生命是前提,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亲情、友情和爱情。总之,对生命,我们要无比珍爱,永不言弃!
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笔者还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宋雪、谭千秋等人的英雄事迹为例,让学生懂得,只有知道生命珍贵的人,才会为了拯救别人而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了,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内涵,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追念。当然,作为青少年,在危险的时刻,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去拯救别人,这也是一种对生命内涵的感悟。两天后,学生听说了那位学生为一丁点儿小事而跳楼自杀的事,就很感慨地对笔者说:“老师,要是他前天听了你的课,就不会做出这么的傻事了。”学生的这种感悟,不正是思品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吗?!
二、在思品课中渗透生存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在思品课中渗透的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七上“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时,设计了一个联系我们家乡每年夏天都有台风来袭、时常造成惨重损失的事实的教案,教育学生如何防范台风造成的侵害,保护自己的安全。笔者先组织学生搞了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应对预设情境——台风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相声、有的用小品,说出各自采取的措施,大致形成了以下共识: (1)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2)呆在安全的室内。如果是在室外,应尽快回到安全牢固的房子里,并在路上要注意高空坠落的物体,如倒树、花盆、广告招牌等。(3)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4)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转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并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品。(5)切勿靠近窗户,以免被强风吹破的窗玻璃片割伤。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生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有关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远离危险与侵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在思想品德课中采用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如笔者在讲授“竞争?合作?”时,选取了学生在我市的社会实践基地——琳山农校的社会实践的精彩情景,让学生通过分析,懂得应如何培养各种能力,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果很好。
三、在思品课中渗透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等日常生活入手,开展生活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珍惜生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用健康、文明和科学的方式生活。
例如,笔者在讲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中引用了以下一则有关神童魏永康的材料:“魏永康小的时候很聪明, 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领略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魏永康的学习让人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人担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交往,没有自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安排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妈妈陪读了4年。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这一次因妈妈不能陪在身边,永康却又无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不得不从中科院肄学,回到了老家。”根据这一案例,笔者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魏永康的生活表现发表见解、做出评判。然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表现填写“自我诊断书”。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说自己、说生活,在深深地为材料中的主人公惋惜的同时,也体会到自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是应该自己做的,应该怎么做;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服务,学会感恩,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之,教师应把“三生教育”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提升生活质量,达成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