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昌市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09-12-23杨收作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西昌市中心校寄宿制

杨收作

西昌市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全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7.3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231个行政村,17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万人。其中民族聚居乡15个(高山彝族聚居乡13个,彝族聚居村2个,回族聚居乡2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4万人。

13个彝族乡镇多位于高寒山区或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落后、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彝族群众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家庭比较贫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新建了十多所边民小学,但学生流失率严重,顺利毕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低。

近年来,西昌市的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现有高山彝族聚居乡镇13个,有13所寄宿制普通小学,另在城区二小设有民族寄宿制班,共有13544名小学生。1所重点民族寄宿制中学(市民中),另六中、西乡初中、河西中学、琅环中学分别设有民族寄宿制班,这些学校有初中生2105人、高中生480人。加上其它学校,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学生共38834人。

自2001年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市投入4565.7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53727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40138人次贫困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补助资金1620.43万元。

2008年,西昌市制定了《西昌市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共投入1192万元,对市民中、响水小学等10所民族寄宿制学校进行基本建设,新修校舍7450平方米。加强对各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完成市民族中学、大箐中心校、民胜中心校、螺吉山学校、开元中心校、洛古波中心校、磨盘中心校、四合中心校等8所学校市级达标,其中大箐中心校被评为州级示范性寄宿制学校。

西昌市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昌市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基本处于奴隶社会状态,与外界联系很少,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社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还很落后,交通不便,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在西昌市汉族占多数,西昌城区和坝区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凉山州处于领先、龙头的地位,掩盖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滞后。

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的多少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室环境差,相互干扰大,影响了教学秩序,学校的运动场面积不足,一些学生没有锻炼的场地。

2、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

就西昌市民族学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女童教育:西昌市13个民族乡镇学校的女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优秀率需要提高,一部分女童有流失现象发生,女童的教育质量是薄弱环节。一些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规范”没有建立,或实施不到位,尤其是女童的“生活与卫生”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学校和领导对女童教育重视不够。

——寄宿制教育:近年来,寄宿制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寄宿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水平还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寄宿制常规管理粗放。制订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寄宿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相对弱化。

——双语教育:汉语学习和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部分学校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汉语掌握水平,听、说、读、写不能适应高一级学校的教学;本民族语言也不能有效应用;关于双语教育的教育研究没有有效展开。

——教育教学质量:根据2008-2009学年度市教科中心举行的调研,抽样了20所小学,对城区、农村坝区、民族学校语数学科检测的成绩统计,数据如下表:

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远低于全市的平均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3、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待改善

一些民族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环境资源设施落后,亮点不突出,育人文化氛围不浓。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

为改变西昌市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西昌市今后将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呼吁省、州上在分配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资金时充分考虑西昌市高山彝族乡的边远程度、贫困程度,民族乡的人口数、学生数,按教育因素进行分配,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的政策支持。鉴于前几年西昌市所得资金较少的实际情况,适当集中倾斜解决西昌市民族教育的突出问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从根本上找到稳定彝族山区教师队伍的办法,从1994年至1998年,开办民族中师班,从13个彝族乡镇,共招收代课教师150名,分期分批经市教师进修校培训二年达到中师生毕业水平后,与教育局签订招聘合同,充实到高山彝族乡教学点任教,享受中师生待遇,其承包地不收。这一举措,解决了汉族教师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工作不安心,难分进、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数量、质量、懂双语、适应能力强的“永久牌”教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我市民族地区教育实际,还需要进一步狠抓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我市曾经对全市13个彝族聚居乡的600多名小学教师分14期,集中轮训一遍,每期学员脱产集中培训10天,实行培训费、食宿费全免。这一做法很好,今后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民族教育的师资培训。

同时,要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合理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每年由市财政出资,按各民族乡的艰苦程度,分二类给全市民族乡教师落实艰苦津贴。安排资金,分批为民族乡教师建设周转房。

3、从校长培训入手

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适时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先进地区及学校学习。2007年至2008年,市教育局分别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喜德县和昭觉县的寄宿制学校学习,通过学习,对民族乡中小学校长触动很大,开阔了视野,对加强学校管理很有启发性。从校长培训入手,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管理,提升民族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今后,还需要创造机会,还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多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先进地区及学校学习。

4、实施学校协同办学、捆绑发展战略

按照“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本思路和“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协同捆绑发展实施策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均衡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学校之间协同办学捆绑发展为基本形式,采用“名校加乡校”、“名校加弱校”的模式和“名校下乡”的形式,根据实际由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和1-2所民族学校组成协同办学学校互助共同体,实行捆绑发展。

——优质学校承担对山区民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导的义务。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干部教师交流、特色建设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龙头学校与山区民族学校在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交流活动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每学期向成员学校委派1—2名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副校长,至少派2-3名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任教。有条件的学校可两校教师统一排课,统一教研活动,通过共享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力争使成员学校迅速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民族学校借鉴城区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名校的指导下,制定学校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和教师发展计划,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民族学校分期派校级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民族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学习龙头学校先进文化理念,从细节入手,以多种形式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发展氛围,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除了管理制度、人才资源、学校文化三方面,协同办学学校还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实现优秀师资互派共享。通过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名优教师、青年优秀教师队伍,形成骨干教师群体。优质学校要定期召集民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等研讨活动。制订教科研总体计划,打造教科研联合体。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校际间大型教育教学活动,以营造校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协同办学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各校将管理、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共享,并因“校”制宜地进行创新,从而使各校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促进,实现互动发展、共同发展。互助共同体内部各校要共同制订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行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形成合作互助、捆绑发展关系,以城区名校带动民族学校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西昌市教育局局长)

猜你喜欢

西昌市中心校寄宿制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沅江:聚焦课改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
四川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
西昌市棚中棚早春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西昌市城镇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东坪中心校“阳光健身工程”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