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狂热时代的冷思考
2009-12-23张历
张 历
顾名思义,大片就是由大导演﹑大腕﹑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等等“大”级别的电影作品。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泰坦尼克号》。导演是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凯茜•贝茨/格罗丽亚•斯图尔特;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收入为6亿美元,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一名,其记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是目前电影史上最高的票房纪录影片,同时也是奥斯卡最多获奖影片。因此,投资大﹑题材重大﹑影响面广﹑拥有众多明星参演,成为了“大片”最璀璨的代名词。回顾中国电影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其大放异彩的时期,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手段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稳定受众逐渐成分流的态势。原本大银幕面前忠诚的观众渐渐徘徊于录像厅、歌厅、游戏厅之间,更为甚者,电视的出现似乎于某种程度上有终结电影艺术的高蹈态势。一时间,电影事业的转型、复兴等概念开始出现在批评家及学者的语境中。正当业界人士寻求转变契机的时候,具有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为改革者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2000年,跨地区、跨国家、高投入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很好的效仿例证)。巨大的需求量,高额的市场盈利,引进大片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产品结构、营销方式、生产概念以及市场格局。以至于后来所生产的商业化“大片”泛滥成风,似乎成功的作品都难出其右,在跟风式的集体模仿行为制造出的鲜有新意的怪圈效应之后,人们又回过头来反思电影艺术未来的走向问题。本文旨在粗浅的分析商业“大片”的成功要素以及局限。
就在好莱坞大片以震撼的视听效果席卷全球眼球的时候,似乎所有关于电影艺术的思维都被激活了。也许人们从未设想过电影还可以拥有如此绚烂的包装,就如同古人一样无法预知未来。但无可否认的是,电影事业真的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也越来越重视与科学的跨领域合作,将其打造成高科技含量的艺术精品。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带来的瞩目成就,它标志着传统电影艺术模式包括技术方法的转型,是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创新。如果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电影艺术史上的革命,应该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一、多工种,多元素的多元性融合
电影的七大要素: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剪辑。在制作大片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七位一体”,各工种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创新与突破,还要让位给其他工种,每一个环节都丝丝入扣,从而获得水乳交融的配合效果。当大片在其发源地日臻成熟之际,此种震撼的流行元素如同传染病一般迅速席卷全球,感染着每一簇思维着并兴奋着的神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传统与背景、不同种族在借鉴原型大片模式的同时,无一例外地用自我的视角重新解读和诠释大片。这就使得大片打上了多元文化的烙印,多元性的特点也使得大片在大场面、大阵容的表面之下拥有大承载、大包容的内涵。非同源情感的表达具有了普世意义,异地域的受体形成了“审美一体化趋势”。与此同时,大片之中广泛涉及到历史、战争、文化、宗教、种族等要素,使得大片呈现出广泛巨丽的题材特征,较为全面地还原生活、关注人性、体悟人生、思考文化……
二、商业时代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俨然已进入了商业性高效率运作的时代,商业化似乎成为了一切社会活动的风向标与潜规则,就连文化也未能幸免。商业化格局的定型同时引发了文化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层面逐渐丧失了其权威话语,日渐边缘化,主导地位的旁落也使得文化领域自身主动地寻求商业化大背景下的新的时代契合点,从而确定发展走向与趋势。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当代电影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商业化前提下的艺术呈现与再创造。影片的内核保留了传统的创作基础,于内容的可操作性同可丰富性中植入文化基因,并要求通过新颖的手法进行艺术呈现。与此同时,基本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商业的外衣进行吸引眼球﹑突破卖点的再创造。大导演、明星大腕儿、大投入、大制作的加盟造就了大场面、大回报的商业神话。堪称金钱堆积下的“文化金字塔”,经过一连串的大手笔之后,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大反响。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他们之间的互相成就,造就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然而,就在各路大片凯歌高唱的时候,一种文化逆流现象的出现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与反思。当下的电影院中充斥着过剩的商业大片,而观众的热情似乎呈现反比例的负增长——开始降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更为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大片。就连判断影片成功与否的黄金指标——票房,都不再能给予制作商信心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制作现状出现了危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到底错在哪里,忽视了什么,难道电影又要再经历一次变革?答案毋庸置疑。现在已经是时机为我们的电影艺术寻找新的出路了,在此之前,我们应了解产生危机的原因。
三、“模式化”的情景再现造成观众“冷期待”
不可否认,在商业化铺天盖地的巨力宣传下,仍会有比较广泛的响应,但与此同时,观众的眼光也会越来越挑剔,高票房的骄人成绩背后掩藏了很大一部分纯粹是由于猎奇心理而观看影片的观众;他们事先并未对电影本身含有期待,而是出于验证自身的判断力是否与电影宣传产生间离的目的。他们的实践正是基于经过大量大片观赏积淀后形成的审美能力与价值判断。这就使得电影制作陷入“鸡肋”这样“弃之可惜而又食之无味”的两难境地。一种情况,票房虽然一路飘红,但影片本身却遭受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观众本身的诟病。另一种情况,虽然艺术价值本身受到各阶层的广泛称赞与肯定,却遭遇票房冷淡的事实(如《三峡好人》等)。如何在两难的境遇之中寻找平衡点与突破口,这种焦灼状态何时能够被打破,似乎成为了国内外一线导演的紧要课题。正是大片的特点使然,在大片出生地的技术完全纯熟之后,各国纷纷效仿,以致大片制作逐渐呈现出粗制及泛滥的现象。各国的大片似乎穿透了文化的障碍和隔膜,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仿佛诞生之于同一个手工作坊的“流水线”产品。就好比《英雄》既出,天下“云集响应”。从《英雄》到《投名状》再到《赤壁》,都不能摆脱古装动作大片这一模式。因此,越来越“模式化”的电影制作使得观众的期待程度大大降低,甚至于出现不用观看就能猜得出电影情节的尴尬局面。如果不能摆脱电影结构与场面的技巧性铺陈,那么电影本身将难以摆脱恢宏视听效果“单调”震撼的桎梏。愈演愈烈的“冷期待”无异于削减着电影创作的原动力。过于“模式化”必然导致影片类型单一,这无疑会引发受众的“视觉疲惫”。与此同时,“模式化”的大片对故事的追求和情感体验表现不足。这恰恰是许多早期获得巨大成功的“大片”产生的能够令观众心灵满足与自我肯定特殊效果所排斥的。好莱坞如恒河沙数般的商业大片中也充斥着为数不少、良莠不齐、类型元素杂糅的作品,过于盲目的引进则会造成难以预见的负面影响。另外,“模式化”将导致出现电影艺术致命的硬伤——原创性缺失。观众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感官体验、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验着相似的视觉效果。就像我们喝着差不多的百事可乐在兴致盎然地谈论着《功夫熊猫》一样。电影愈来愈“快餐化”,使得观众有些“营养不良”。“原创力的匮乏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实,而文艺创作中的复制化、批量化、拷贝化、克隆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已经使得原创力危机无所不在,甚至已成为时代性的精神焦虑……‘原字强调的是原初性,即一种来自本源、根本、大地和生命,作品有其不可复制性和排他性,它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又是反抗平庸、陈旧和重复的,它是一种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角度,一种新生命形式的艺术显现。”伴随着原创力匮乏现象的日益严重,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对原创性的呼唤也就显得愈加紧要而迫切。“作者主体丧失了个性、想象力、联想力,丧失了再造一个艺术世界的能力。而根源则在于创作主体切断了与大地、存在、现实的血肉联系。”一语道破了目前广为诟病的问题的症结所在。也许我们不必过于悲观,成功商业电影的秘诀似乎从以下的观点中可以得到些许启发:“好的商业类型、高明的叙事技巧、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情感体验。”除去商业外衣之外,转而变为对重大革命历史密切的关注、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对文化艺术进行探索的有“灵魂”的电影,似乎于成为有能力进行文化主义承载、具备艺术形式创新、电影语言丰富特点的精致“艺术品”的目标已经不远。
四、“泛商业化”导致传统艺术精神的缺失及其他
其实,关于电影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不同的学说也从未真正达成共识。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有人认为艺术性是电影的灵魂所在,也有人认为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性才是电影的最终归宿。剔除双方观点的正误不论,究竟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的着眼点。就拿冯小刚导演的大片《夜宴》来说,恢宏的场面、重大的历史话题、一流的制作班底、堪称奢侈的明星阵容、大手笔的创作投入,似乎都是获得票房成功的坚实保障;然而,豪华的包装背后,却遭到了包括政府、影评家、观众以及国际市场的多重冷眼。这就不能不使得人们对大片的传统号召力产生质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现在的大片为了追求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最大的回报成为了很多制造商的准则甚至是“信仰”。而急功近利的制作必然导致影片艺术性的单薄,无论电影的本质特征究竟是否为商业性,我们需要认识到,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影片的艺术性是最基本的支撑,是灵魂的所在。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审美官能使其成为电影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缺乏了艺术精神的影片无论拥有多么豪华的商业包装,也是经不起时间和审美视角的考验的。也许二十几年前三年成其红楼梦的艰辛已成为历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斟酌更成为了商业高速化时代的笑柄,可恰恰是这种对艺术虔诚的追求的消失,使得功利性的粗制滥造大行其道。缺少了时间以及艺术推敲的作品是难以获得不朽生命力的。我们经常犯的一个过于“隐晦”而难以自知的错误就是:我们往往过于热衷的追逐沿途的风景,可是我们忘却了其实我们本身就在最美的景致之中。愈来愈聪明的观众除了对电影“味道”的关注以外,更注重它的“营养”。一些与好莱坞商业电影形似而非神似的“伪大片”与电影的内在艺术营造脱节,因而难与电影美学特质有契合点。我们应当从好莱坞汲取营养,并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孕育硕果,使其保有鲜明的“民族基因”、“民族记忆”、“民族烙印”与“民族审美共性”。同时,又要极力避免“现实缺位”以及“文化贫血”。即使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娱乐时代,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主要在于放松现实生活中疲惫的神经,人们反感电影的宣教意图以及空泛的英雄主义及滥情场面,之前“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话语早已为个性化所取代,观众的欣赏趋向有时会呈现出复杂的景象。但是,基于艺术精神传达出的审美感受才是观众最为需要的。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吸引观众﹑牵动观众的也应该是“潜在的”艺术精神所挥发出的审美特质。正是由于某种艺术精神,使得观众在娱乐自身的同时有所体悟、有所思考,使他们能够在电影虚构的情节中,寻找现实中的自我;进而产生原自于生命本真的人文关怀以及对自身现实生活中忧虑感的排遣才是成功电影的标志。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商业化特征下教条的票房保证。
由此,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电影正面临着转型期,历史机遇与时代风险并存。电影究竟是沦为商业的“伴娘”,令人感到陌生的夹生感,还是继续以其无可替代的艺术化姿态存在,都在于我们的取舍与思考了。
除了艺术精神丧失的弊端以外,其他局限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由此,我们不能避免的一个话题即“体制”问题。“中国电影业在复苏,同时还面对着未完全市场化下的电影体制的许多问题。审查制度的进一步法制化,影片的市场分级制度的建立,主流市场与艺术市场,儿童片市场等多元化的建立,等等。”除此之外,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概念即“文化折扣”,指的是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通常不适应进口影视节目的语言、字幕、配音,以及对其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物理环境难以认同的现象。而且,目前的电影大片过多的包含灾难、反恐、冒险、犯罪等因素,容易使受众形成负面心里效应、暴力倾向最终诱发不安定因素,造成对冷暴力的热衷以及心理“脱敏”。有些影片则未经过甄别、筛选,以致呈现出浓烈的文化烙印、过强的价值取向同道德标准。这些无疑都是造成理解障碍的因素。“商业电影要通过传达和强化观众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来达到情感的定位和满足。商业电影必须符合体现主流社会的大众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也有评论直接指出失败中国大片的教训:“1、对市场份额估计不足,盲目扩大投资额度。2、对观众口味把握不准,制作者制作观念太主观……4、对市场发行估计不准。5、当事国内电影制作缺乏适应时代的商业类型电影的制作观念,尤其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制作发行经验。”本文中最后关注的一个大片局限因素即电影的“现实主义回归”问题。想要克服商业大片思想性狭隘、故事苍白单薄、情节漏洞百出、人物性格荒诞、场面血腥暴力、主题阴冷肤浅等缺陷,有效的途径之一莫过于由电影的商业实践寻求现实主义回归。所谓“现实主义大片”即:不仅是指同样可以采用大制作、大宣传、高投资、高科技、超强的明星阵容等‘高概念运作电影社会生活画卷,而更多的是指其具有着一种大思想、大气魄、大境界与大视野,能够全方位、全景式的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社会生活画卷,不仅只能够最为广阔地反映现实表象,而且必须传达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从而往往具有着一种史诗品格。
处于狂热状态下的事物也许拥有着蓬勃的成长欲和发展前景,无论沿途拥有多少狂热的呐喊者与追随者;但是,当狂热退去,所有美丽的场面暗淡之后,使之不朽的艺术内涵才是电影艺术的本源与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在狂热的目光中进行冷静的思考。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258.html?wtp=tt。
《中华英才》,2009年4月16日,总第452期。雷达《追问原创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谢飞《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业——在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上的发言》。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余莉《中国电影市场高票房影片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沈义贞《论“现实主义大片”兼谈当前国产大片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