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2009-12-21付红巧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2期

付红巧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特别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由此也给我们语文教师留了一道思考题——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的习作模式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入手,以“自由”为切入点,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始终。

一、解放学生,观察生活

有位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单调,无物可写,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会源源不断,长流不息。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写不好作文,“无材可写”是一个重要原因。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不仅能丰富作文的题材,切实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过好作文的内容关,而且能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有心人。要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就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勤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文章都记录或摘录在好词佳句本上,这样,积累的材料还能翻阅回忆,便于作文时使用。

作文素材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帮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获取作文知识。

三、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作文较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高一层次,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不善于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心中无材料;二是尽管拥有诸多材料,却没有分析、选择、加工、提炼能力,不会正确处理段落层次;三是在写作过程中把构思的成果机械地用文字表达,缺乏对构思及美感的补充。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篇章结构、语言标点及写作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指导学生先思后写,从思到文。同时要重视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作文并非一定每周写一篇作文或周记抄到作文本上交给老师才算作文。小辩论、小演讲、小随笔都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只要学生愿意写,写什么都可以。这样学生既能写出真情实感,又能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教师对作文的体载、字数不作过多的限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勤写多练,鼓励创新

俗话说:“熟能生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不例外。写作训练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作文就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东拼西凑、生搬硬套。

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叶圣陶曾一再强调:“学生养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的教学大纲也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我们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述古人锤字炼句的故事,讲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修改,就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那么到底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呢?

1.让学生认识到一篇好的习作不是一次成文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促使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

2.修改贵在新知,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逐字朗读、推敲,参照习作要求,认真思考,获得新知。

3.重视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鼓励学生用更准确的语言表达。

4.鼓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修改建议。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思考、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且还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绽放光彩,我们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妙笔佳作。

五、成功激励,多元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让他们学会了评价,也就学会了写作中的“言之有理”。评价的范围不外乎一件事的对与错,一个人的好与坏,一种现象的利与弊,一件物品的美与丑等等。而学生评价问题总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往往只看到问题好的一面,忽视甚至看不到其反面。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评论的机会。利用课上时间或组织活动展开评论,可以评论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可以评论自己与他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评论家庭、社会的热门话题。其次,教会学生有立场的评价,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学会理智地看待事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升华主题。

作文评价应始终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谈心、鼓励、探讨、商量等多种方法,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可。同时在批改中变“纠错”为“寻优”,用成功的效果强化他们的作文动机,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批改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总之,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便不会把作文当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来完成,就能达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境界,他们的写作知识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写作水平也就能够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