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2009-12-21郑孝忠
郑孝忠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这类文章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许多教师认为,说明文不如其他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教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主导者抱着这样的态度,那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的初中教材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写得生动形象,通俗活泼,让人读来饶有趣味。那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情感呢?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如下几点:①八年级上册是重点培养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在七年级上、下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对我们进一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很有帮助;②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掌握了这种表达方式,会对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③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④个人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⑤学好说明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生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目的、意义之后,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运用激趣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笔者教法布尔的《蝉》时,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做法,又列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到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
说明文中所介绍的对象及其特点,很多是我们所忽视甚至是陌生的,为了拉近距离,以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一些相关的记录片,就显得很有必要。学生对超过自身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理解,是很难达到准确的,更无法品析其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介绍了学生比较陌生的石拱桥,学生仅凭文字表述,很难理解石拱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的特点,这也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在此时插播一段有关石拱桥的纪录片,让学生亲眼目睹桥的外形,鉴赏桥的独特风格,这样,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很快就能扫清,而且会对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空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不管课文中的方位词用得多么准确,也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立体画面,以传统的讲解方式来教学,只能使学生索然寡味。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介绍的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学生对其是很陌生的。课文看完之后,也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完整的理解课文,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历”一番,让学生对建筑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其历史价值有直接的感受。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来理解课文,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
四、探求说明文中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明文虽然是应用文体,但其中的文学味也不应该被忽视。而文学性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在说明文教学中更讲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刘勰《文心雕龙》)。任何文章都是情和理的结合,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所以说明文教学也不应忽视作品的文学性,而要借此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有位老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的有一个情节“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一句中丫鬟的笑作了一个启发式的引导,结果这个“笑”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对其中的文学味探讨颇深。那说明文教学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不妨看看语文教学大家的课堂:钱梦龙在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挂出赵州桥的图,让同学们说明赵州桥两个小拱的位置。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正在同学们急切地想知道如何准确表达的时候,钱老师让学生打开书,原来是“大拱的两肩上各又两个小拱”。当然,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固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绝对是一招妙棋,同时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是一步高招。作者的这句话不但准确地表达了两个小拱的位置,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展现了说明文的文学性。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完成《向沙漠进军》一文教学任务并作了简单小结后,大屏幕显示若干则关于2000年春季沙尘暴数次袭击京津地区的报摘材料。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教师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联系本地实际,写一篇小论文。这样,在多媒体向学生快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新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构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趣味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地运用好趣味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地融合;只有更好地运用好趣味教学这个手段,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