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2009-12-21肖明镜
肖明镜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洋思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出了“自学热身—交流展示—检测反馈—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归纳与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学;交流;检测;迁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校尝试着对课堂教学进行锐意的改革,大胆的实践。现略谈一下笔者在实践中的粗浅做法及些许感受。
我校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热身—交流展示—检测反馈—迁移应用”。其基本思想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自学热身是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导学图”(即按课时编写,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上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由小组或全班合作解决,这是其最见功效的一个环节。交流展示与自学热身紧密相联,学生根据自学热身的情况,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对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然后对所学习的内容在全班展示与交流,同时提出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检测反馈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重点是关注弱势群体,让其巩固达标,同时让优等生在反思中帮助他人提高。迁移应用是课堂后期或课外的拓展延伸。
一、自学热身,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编印导学图
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教学备课组集体再讨论、修改、编印出每课的“导学图”。在其内容的编排上,首先创设各种情景激励学生学习,其次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强调,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向外拓展延伸。当然,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要凸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疑难、感悟。
2.自学教材
有了“导学图”,学生的自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图,利用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其督促检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课堂交流展示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内容可避而不谈。交流展示形式多种多样,但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敢于、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的。
1.小组内交流展示
每位同学在完成自学环节后,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结合“导学图”进行小组内的交流。首先是组长检查成员自学教材和独立完成“导学图”的情况,然后对于重点的、疑难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可借鉴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求教于老师,以便求同存异,此时教师应加强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交流展示
由教师当导演,小组推荐组员对这一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用检查的形式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多用在课堂交流起始阶段,是教师“扶”着学生走。
3.学生自主展示
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做法。课前可根据需要将展示的内容分项分组(小组成员也有分工),犹如魏书生的“承包制”,由这一小组中的成员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共同探究自己深思的话题,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评判者、欣赏者。当然,这样的展示是完全开放的,学生畅所欲言,未作展示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和他们进行辩论,从而获得共同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不能不着边际,信马由缰,否则,虽然表现得热热闹闹,但脱离了学习的宗旨,忽视了文本,是不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小组的个体表演,而应是全班同学互动的研讨,从而形成动态的课堂。可以有提问(生生间的你问我答)、辩论、质疑等等。一定要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一位同学不仅要尽可能当好表演者,更要当好听众、观众,否则,就失去了交流展示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日新月异,教师在课前可配合学生准备相关的电子资料、媒体辅助课堂展示,提高教学进度,增强效果。
三、检测反馈,培养学生归纳与反思能力
这一过程首先是总结反思,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学习和课堂展示中的收获。然后是检测与反馈。检测题要低起点,多层次,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检测后由学生或教师给出答案,并由学生或教师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的情况要心中有数,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引导。
四、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利用上面二、三环节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除此之外,认真编写 “导学图”的同步练习,精选一些探究题、讨论题、操作题、应用题、开放题等,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我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地区教改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活跃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走向自主,培养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叶立军主编《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