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体验生活
2009-12-21郑华陈金琼
郑 华 陈金琼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阅读,让时间和历史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总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也无从产生,思想素质与语言素质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多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最终使学生体味学习与生活的魅力和真谛。
一、与智者的对话,人生境界的提升
智者的引领,犹如暗夜的灯烛,一下子打通了我们闭锁的心智、狭隘的世界,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勇气,使我们开始了艰辛的探索,提升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的大与小就决定了眼界的高低,决定了气魄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人生境界就体现在一个“远”字——生活的平远,意识的深远,思想的高远。人生境界的高与低就决定了各种苦乐观、价值观、成败观的变化,同时境界决定荣辱观、决定审美观。
教师要怀着古典的心情,与书为友,乐此不疲地阅读,并走进网络世界,在与智者的对话交流中,世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无数个虚妄被砸碎,获得了心灵的舒展与自由,生成了洞幽察微的睿智与深刻,感受到了精神的丰满和意义的充盈,领略到了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灵魂的震撼赶走了心灵的阴霾。教师可以通过与众多的知名专家的对话交流,解读自我的浅薄与无知。思想与灵性的飞舞,使我们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的提升,面对学生的顽皮与教育的困境,我们的眼光不再茫然,更多的是在反思和研究科学,民主地审视,寻求理性的突围。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从文章的外表表现世界“文字符号”上理解精神内核,披文入情,感悟言语的情感,做到缘语生情,依情品味。
二、 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强化德育生活化意识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阅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道德伦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好材料。阅读,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世界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阅读,使我们认识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战士朱自清,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文中闪闪发光。通过阅读,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事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阅读,让我们看见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品味鉴赏,就会在学生内心深处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三、 推进生活化实践,感悟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老师和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语言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感悟语言就是要对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形象性进行揣摩,这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仔细体会才是真正的幸福奇迹。通过阅读,我被一种莫名的幸福包围,以至于让我的心不曾有片刻的宁静。是啊,这个悄然而生的奇迹,这个意外的神奇,是我多年来用心守望的最高奖赏,是我从教多年来不曾拥有的精神上最大的安慰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生活的体验还是比较肤浅的,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上要有新的思路,真正让学生从“知行不一”过渡到日常生活的的“文道合一”,学生视野不断得到拓展,但我们也要时刻防止“文化侵略”——社会变化太多,转型太快,出现了许多的道德冲突。阅读传统文化不但让教师走近学生,而且更要靠近学生心灵。教学中多一点阅读,就好像生活中多了一些微笑,也就多了一些安详、融洽、和谐与快乐。卡耐基说:“微笑,在它产生的那一刹那间,就会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阅读,不也是一样吗?它不花费什么,却创造了很多的成果,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不使给予者变得贫瘠,从阅读开始的那一刻,就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留下了生活的体验。
四、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文章的美学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万道霞光。正如德国作家海德格尔所言“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种美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越分享就越多。阅读,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如我们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情感真挚,呼唤真切,字字吐悲,句句含泪,让听者体会到了人们深切怀念总理的感情。阅读文学作品,体会其进步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五、鉴赏古诗文,传承传统文化
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学生要学会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阅读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才能博采众家所长,下笔如有神。传统文化阅读的“浅斟低唱”,有如人生境界的三阙词:茫然中,犹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朦胧中,犹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感悟中,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走进网络天地,树立终身阅读观念
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就是汲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下基础。网络世界,让我在坚守中发现美丽,网络里更多的精品阅读,使我的思维得以理性的回归。阅读一篇优秀文章,使自己的心得以宁静,因为心宁静而致远,因为它的纯净,因而心也更透明。虽然一篇文章不可能使我们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提升自我。网络研修,它的魅力在于“天涯咫尺”,方寸之间千里以外的声音、智慧、场景、热情都历历在目。丝丝缕缕都挠拨着我们的心弦。通过交流、争论,思维在激荡,情怀在涌流,教学艰辛的倾诉与偶有所得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坠入网中央”,让自己对教育教学思考的声音由“嗷嗷待叫”变成“嗷嗷嚎叫”,交响成为教学和情怀的大千世界,促使我们去感悟生活,震撼别人也震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