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教学中的结尾设计
2009-12-21张燕珍
张燕珍
大多数教师往往都容易忽视教学的结尾一环,政治教师更是如此。他们认为导入新颖、教法适当、重点突出、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便是好课。其实不然,良好的开头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结尾的失败也会导致功亏一篑。课堂结尾虽三四分钟,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灵活巧妙地处理好这个环节不只是教师基本功的表现,也是一堂优质课的标志之一。
笔者在长期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了以下结尾方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考查式结尾
这是一种通过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采用的结尾方式。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信度,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调查研究,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情况有所把握,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前言后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对这门课有哪些要求?你打算怎样学好它等等。可请学生口答,也可笔答。这种结尾不仅能使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想脉搏,而且能促使学生正确对待这门课程,这对以后的教与学是大有益处的。
二、感召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之际,教师如果能将教材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出强烈的希望,唤起学生感知,或展示未来,以坚定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责任感,就会使本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从而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讲完“自律使人优秀起来”一节后,我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人无完人,谁能说自己没有过错?谁能保证以后完美无缺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自律能力差,长期放纵自己,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我相信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一定懂得了什么是自律,并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严于律己,积善成德,使自己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这种结尾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目标,给学生树立榜样,对他们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且对整个教学内容起到补益作用。
三、延展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内,有些内容讲完后,要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借有利时机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课堂教学的终点成为课外活动的起点,这种结尾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搞社会调查,或办展览出专刊等,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开阔知识视野,使结尾成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结尾适合于讲究一个单元的课后采用,但要避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避免远离教材,胡乱拓展的现象发生,还要注意把握分寸,适时适量。
四、纲领式结尾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分课、节框编写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一节课终结时,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想内容、知识要点、能力要求做简明扼要的浓缩,可以梳理知识,强调重点、难点,帮助消化又强化记忆,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一堂内容繁杂的课,采用这种结尾尤显重要。
例如,在讲完“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一课后,小结归纳如下:1.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利。(1)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概念:指公民的人身自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2.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身份不受非法搜查,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这种结尾方式可以教师明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总结要力求多维度、有深度,不能仅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和简单重复。
五、悬念式结尾
在课的结尾处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疑惑顿生,从而诱发求知兴趣和热情。种种猜想、判断造成学生急于知道下文的期待心理,使此课的尾成为彼课的头,激起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利于课后思维积极性的保持和稳定。例如:在讲完“宗教信仰自由”之后,归纳如下:“为真理而斗争,绝不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可是宗教却让人们无条件地崇拜神,祈求神的庇佑,我们对宗教该持什么态度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应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为什么还要规定宗教政策呢?其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欲知这些问题,且等下节分解。”这种结尾,要在学生不觉之中设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想象思维,但切忌故弄玄虚。
六、愉悦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结尾处可采用唱歌、朗诵诗歌或讲故事等愉悦形式。在鉴赏中引起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既可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又使他们在乐学的情况中深化所学知识,促使尾声掀起高潮。例如在讲“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一节后,让学生齐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使本节内容在寓教于乐中结束。
思想政治课结尾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能千篇一律,也不可只求新奇多变。粗制滥造的结尾会产生出教学的低劣品。如有的结尾随着下课铃声草率收场,虎头蛇尾,中断突然,学生印象不深,课堂气氛冲淡,待到再上课时,教师承上费劲,启下费时,学生对老师讲课感到索然寡味。有的结尾语言累赘、画蛇添足,下课铃响仍然在讲,造成拖堂,增加学生厌烦情绪,学生在疲倦状况下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又影响了下节课的正常教学,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课堂结尾上的这些弊端。
总之,课堂结尾方式多样,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自标、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坚持科学性、精练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原则,经过认真的精雕细琢,使其成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