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导学稿设计与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2009-12-21申江霞
申江霞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四步导学”教学法。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推行“四步导学”教学法,导学稿的设计、编写与使用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四步导学教学法的课堂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导学稿的设计、编写与使用。我们知道“导学稿”在促进学生预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复习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自己在导学稿的设计、编写和使用时发现的问题和与同事、同学之间的交流,发现导学稿在设计和使用中存在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复制现成学案、教学用书,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梯度,内容不能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课型单一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导学稿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同一份导学稿在不同班级中或被不同教师使用,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等等。
首先,应在设计上下工夫。导学稿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在研究了课程标准、研究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预先设定的,而课堂是动态的。如果不顾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去强行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则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反之,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们不预先设定学习目标,那上起课来就会信马由缰,毫无目的可言。因此,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把课程、教材、学生等研究得透彻些,尽量使预设的目标与动态生成的目标吻合,二者吻合得越紧密,说明备课越成功。一些教师有时喜欢照搬教学用书和学案上现成的目标,这是不足取的。并不是因为它上面的目标界定不科学、不合理,而是有时这些目标与我们学生的情况不符合,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达成上面的目标可能太难。有的目标陈述也不具体,较空泛,我们可以借鉴,但一定要加以改动。笔者认为,具体到每一课来说,三维目标不求面面俱到,有时可侧重知识与技能,有时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本节课学习重点。
其次,导学稿四部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解析、拓展延伸)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为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服务,要尽量避免内容与目标的游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课本,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要使好、中、差各个层面的学生拿到一份导学稿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所收获。应杜绝抄现成教案的教学设计这种现象,因为那些并不完全适合我们学生的学情。另外,我认为在历史导学稿上最好能有“学法指导”的明示,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对课本的解读、知识的梳理和活动的展示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会学生用何种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授之“鱼”(知识)固然重要,授之以“渔”(方法)更重要。如果学生能够用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其它内容,从而达到“自悟”,养成自学能力,则是教育的成功。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份历史导学稿时都要突出“学法指导”。
此外,就目前历史导学稿的设计看,课型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第一部分快乐积累;第二部分预习指导;第三部分生生合作;第四部分对接中考,能力提升。这四部分侧重知识性的学习和巩固,缺少展示层次性、综合性和体验性。这些情况的存在仍然制约着历史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自己设计的导学稿是为解决自己的学习需要服务的,它要比教师设计的导学稿更贴近实际,针对性更强,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在学生设计导学稿时教师应参与进去,帮助学生界定学习目标,筛选、整合学习内容,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一份有质量的历史导学稿在学习目标的界定、内容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要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这样我们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四步导学”教学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