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之我见
2009-12-21张顺平
张顺平
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从课改的角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新课程的实施和创新教育的普及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是笔者的意见和心得:
一、加强引导,转变角色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思路还有待改观,他们渴望进行新课改,参与新课改,但又感觉摸不到要领,始终游离在课改的大门之外。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不肯放下老师的“架子”。这就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意与老师配合,教师就很难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自己断掉了参与课改的路子。在进行新课改之前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1.由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变成学生的朋友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各种各样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俯下身去,放下姿态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师由原来的“教”转为“导”
新课程的首要要求就是师生的角色转变,它要求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教师要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这一切都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强农村教育的实效
1.学校教材。“学校的校史、馆舍、大柳树、奖牌、学习标兵”等,若将这些进行统计、整理,它们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本土资源。“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变化、家乡的英雄模范人物”等,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校沟通。“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 等,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人们都乐于听到表扬的声音,特别是在获得肯定与好评之后,他们的积极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但在农村学校,教师大都习惯在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排出名次。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使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此以往,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会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我县教育局就提出过“激励教育”的口号,要求老师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深入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师在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忽视学生充分发展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总是被动、单一地学习。既然是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例如我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文中的“杨梅果结果——逐渐长大——长大——逐渐成熟——成熟——熟透了”等一系列过程中颜色的不同变化和不同阶段杨梅果的不同味道。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和所尝到的杨梅跟课文所说的是否一样,如果自己去写你所认识的杨梅,应从什么角度去写,应抓住杨梅的什么特点来写等等,这样,教学中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接着要求学生以自己故乡中熟悉的水果进行模仿、创新,写一篇相似又不相同的作文,效果极佳。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会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如饥似渴地捕捉自己未知的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以多媒体教学,促进教改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而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的链组成的网,它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
在信息技术普遍运用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点为:1.在多媒体课件上,它采用多媒体的外在形式发挥其内在特点,这种课件决定了教材意义上的多媒体的水平和质量,其教学质量、智能发展将得到较大的提高。2.在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等均能了解到各类信息资料,及时地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3.教学方式方面,可以变得多种多样,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融洽。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