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转换与EFL教师话语的非平衡双语特征

2009-12-21姚明发

关键词:语码转换

姚明发

[摘要]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中非常普遍。由于汉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师是非英语本族语说话者,他们是非平衡型双语说话者。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话语体现了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相结合的特征。本文先筒单地区别了这两种现象,然后考察了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和机制。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在EFL教师的话语中普遍存在,两者在课堂语境中互动转化,这正是非平衡双语者普遍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语码转换;转换语言措词;非平衡双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3—0116—06

一、引言

语码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的学科对它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如人类民族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法学等。在双语社区环境下,语码转换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以至于会出现一种混合语码(mixed-code)的现象。这种混合语码在双语言语社区内是无标记性的,社区内的双语者基本上是平衡的双语者。然而语码转换不仅会发生在固定的双语言语社区,就世界上大多数双语者来说,语码转换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这些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并非都是平衡性的(balanced)。双语者主指有两种语言能力的人,当然它还包括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按照Li Wei对双语者的分类,我国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应该归为从属型双语者(secondary bilingual),因为他们的英语从属于本族语汉语,而且是通过正规教育学习的外语。本文拟考察汉语环境下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及其非平衡性的双语特征。文章首先区别发生在从属性双语者话语中的两种语言现象,即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转换语言措词(trans-linguistic wording),然后分析在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运作机制。最后在结论中,我们认为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在教师的教学话语中普遍存在,这正是非平衡型双语者普遍的突出特征。

二、语码转换与转换语言措词

语码转换指在同一话语内并置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系统或次系统的现象,或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本文所说的语码转换是指在某一话语内(包括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层面)出现两种不同语码(语言)交替使用的现象。Gumperz& Hymes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区别了两种语码转换: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而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句内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uzcodc—s件itchjng)。后者不一定是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中任何位置。

从语码转换的功能来看,Gumperz曾做过较详细的讨论,他根据所考察的三个不同语境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分类,列出和分析了六种不同的功能。Gumperz考察的都是自然双语社区的语码转换现象。而在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话语实际上也具有相似的功能。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T代表老师,S代表单个学生,Ss代表齐声或两个以上的学生):

(1)T:Ok,thats the exerci,se about how tO makethe instant noodle。about the fact,记得完成instantnoodle的几个步骤,Now pick up paper and wri,te thewqrds,according to the new words。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生词,今天学的这些单词。请你们完成这些练习。You carl hclp each other in your group,在你们组员当中可以互相帮助,you can tell them theanswero

(2)T:Our class,Im hungry。I didnt have mybreakfast today,如果我没吃早餐,Im very hungry,1want Co eat some instant noodles,and can you tell mchow Co make instant noodle?

ss:Yes,

T:Yes?And can you tell me and without reading,without(100king)at screen and looking at your paper?不用看。不用看书,不用看你的纸不用看这个屏幕,carl you tell me?

ss:Yes,

T:Maybe now,ch,everybodY can,可能不是每个大家都可以。每个同学都可以的。so in your group,please recite the three steps,下面呢,在你们组员之间互相帮助,背(诵)下来这三步,然后我让你们来告诉我,OK?

在EFL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老师的话语表现出较多的语码转换特征,这种转换的功能是非常明显的。这些语码转换并不表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问题,而是教师通过使用这些语码转换来达到其教学与交际的目的。上面(1)和(2)是某英语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比赛过程中说的两段话,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如何泡方便面。可以看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交替使用英语和汉语,这在我们观察的英语课堂中非常普遍。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还相对较低,我们发现教师使用重复性的语码转换较多。这种重复性的语码转换主要是出于教学的目的。

转换语言措词(trans-linguistic wording)指非本族语说话者在单语情景(这里指汉语环境下使用外语)交际中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即借助本族语(第一语言或其他语言)来越过交际障碍(stumblingblocks)。这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现象可以看作一种交际技巧,让说话者走出由于第二语言词汇空缺造成的交际困境。这种策略包括有意识的使用第一语言中的词或较长的词串,从而达到绕过交际障碍的目的。下面所举例子中教师就使用了这种技巧。(3)T:Ok!Cl~sl Have you finished ic?

Ss:Yes,

T:Now,this group is龙井组,group龙井,龙井组,they have finished their excrcise about tea,

(4)T:Good,And next group大红袍7 group大

红袍。Stand up!Ok,read it as>ain,one\two-”,

Ss:First,在例(3)、(4)中,我们注意到教师话语中一个有趣的语言混合现象,即在“this group is龙井组,group龙井,龙井组”,“And next group大红袍?group大红袍”中使用了汉语文化词汇。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显然可以感觉到教师并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龙井”和“大红袍”这两个词。因为“龙井”和“大红袍”是汉语中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这些词的对等表达。因此教师在用英语表达这些概念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英语词汇,这也说明在这个教师的英语词汇库中没有这两个词,出现了词汇空缺,教师只能直接借用自己的本族语汉语。

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语码转换是双语说话者语言流利程度的表现。而转换语言措辞是一种语言外(外语非母语的语言环境)策略。出于交际的需要,这种现象在非本族语说话者的初学过程中非常典型,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词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或者也不知道如何用目标语来说明他们的交际意图。因此转换语言措辞大多出现在初学者的话语里或非平衡性双语者的话语里,而在平衡性双语者的话语中较少出现。然而在汉语环境下的EFL教师话语里,这两种现象却普遍存在。

三、EFL教师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

的原因和机制

Grosjean把例(1)中教师的这种语言行为归为双语说话方式(bilingual mode of speaking)。我们可以把双语者对情形定义的可能性看作一个从单语方式到多语方式的连续统(continuum)。说话人对情形的定义越靠近双语极,他们就越有可能使用混合语言(语码转换),即激活其言语库的两种语言。一般的双语说话情形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单语方式和双语方式为两极的连续统中,说话者对语言情形的定义越趋向双语方式就越有可能出现转换语码。上面课堂例子表明,EFL课堂上的教学和交际情形千变万化,但是教学的目的却很明确,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双语能力的交际者。教师和学生根据任务情形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师的话语功能无非是为了课堂教学或者是交际需要。教师作为双语者,其大脑的言语库必然是双语性质。在对教学情形作出判断后,大脑会自动作出适当的语言选择。由于学生的目标语水平有限,教师的语言选择更趋于双语极,因而教师的语码转换的可能性就越大。

既然双语话语是一种说话方式,必然受规则的支配和协调。这些规则与单个语言的规则有重叠之处,又对各语言成分的混合起协调作用。Myers-Scotton曾断言,由于各种原因(如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水平、假定的听者的能力水平、与情景的一致性等)而选择的基础语言(matrixlanguage)一般在话语当中占主导地位,并为表征的符号组织提供认知框架聊。但是双语者为了寻找所要说的合适的词语,会扫描他的双语词汇库。为了完成一系列的语用功能,为了找到“正确”的词语,或填充他所不知道的、暂时没想起的或是基础语言中没有的词的空缺,双语者就会转换到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这可能是单个词语的转换。这时嵌入语言词汇的词目(1elTllTla)与基础语言提供的结构空位(slot)相匹配,我们把这种转换称为临时借用(nonce borrowing)。反过来,如果词汇所投射的句法特征与基础语言的句法结构不一致,双语说话者会选择转换到嵌入语言来表达更长的话语段,于是产生了嵌入语言孤岛(embedded language island)。双语者甚至可以改变基础语言√因此双语话语方式必须为两种语言系统的就近匹配提供控制程序[-q'z5-39)。我们再来看例(5):

(5)T:Ok!Class!Have you finished it?

ss:Yes,

T:Now,this group is龙井组,group龙井,龙

井组。

rhey have finished their exercise about tea,

(问龙井组学生)是不是关于那个tca的呀?

是不是拿到那个练习关于tca的吗?

瓢,Ye,

,I,:Ok,1 want t0 know your answer,

ss:First-,,

T:Howto make a cup oftea?

了hey aye going to read their exerci,se,

How tO make a cup oftea?

他们是做什么,怎么来沏茶的?

First,you did it please(叫学生起来4~4rl的

作业),

一般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是无标记语,是基础语。但这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课堂隋形的变化,基础语会发生变化。在上面例(5)第二个话轮中,老师同时用了两种转换(转换语言措词与语码转换),前一种转换我们在上面说过了。话轮后半部分转换到汉语的时候,基础语已经变成汉语了。英语词汇插入在了汉语的框架中。在第四个话轮中,教师话语中的基础语是英语,汉语成了嵌入语言孤岛。

我们上面提到的汉语词汇“龙井”与“大红袍”,是汉语特有的词汇,与汉语的文化相关,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在英语结构需要这些词的时候,只能借助汉语来填充。上面我们谈到,这种转换语言措辞是一种非本族语语言外(exo-hngual,指语言环境是母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环境)策略,这类行为在非本族语说话者初始学习过程中非常典型。通过我们的观察,英语教师的话语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类现象。如例(3)和(4)中的“龙井”和“大红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这时教师只能借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而且学生的母语和教师的母语相同,交际就能顺利进行。因此,当双语者在需要交际,但既不知道合适的词,也不知道如何用目标语来表达交际意图时,他们就会借用师生共同的语码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这种选择还取决于正规二语学习过程所触发的语言表征,用不同的方式来取得合适的表达而不使用转换语言措辞代表着一种更高水平的语际语。越是趋近语言内情形(endo-lingual situation,两个有等同能力的本族说话者的对称互动),交际者使用混合语言的可能性就越小。见图2。

然而这种策略与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水平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联,因为平衡性双语者也可能会使用这种策略,而且非本族说话者对隋形(单语或双语、正式或非正式)的感知程度对他们选择转换语言措辞的策略有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把上面两根轴线合成一个坐标体系,横坐标表示话语方式,纵坐标表示语

言内外环境,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课堂言语环境,如图3所示。

在例(5)中,我们发现该教师的话语中,英汉语的转换似乎很自然。教师从两种语言中抽取可用的词汇与结构,将其交杂在一起,而不使学生有任何误解。但对其中“龙井”的插入仍然不能作很好的解释。显然在第二个话轮的开始,该教师在要讲到龙井茶的时候陷入了困境。前面我们讲到,这是因为在其英语的词汇库中找不到类似汉语的词汇,只能用汉语拼音代替。

从上面可以看出,交际者(教师)的两种语言转换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认为语言学习者(非平衡双语者)会使用语码转换,平衡陸双语者也会使用语言转换措辞。而这里,教师并不是平衡型双语者。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认为,从交际的一开始某些语言惯例就已经建立了。这是高级双语者在有利的情形下实现某种语言行为的第一步。语码转换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语言能力水平,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就个体说话者而言,只要相互转换的语言水平发展到能使其处理两种语码的程度,就可以发生语码转换。因此非平衡双语者能够转换语码,而平衡双语者也会使用转换语言措词。从形式上和语言能力上,很难区别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

从多语的定义对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辞的区分,受到严重的挑战。首先,大多数多语者在他们的所有语言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词汇空缺,即使在单语的情形下,他们可能在“另一”语言提取的词汇要快得多。我们应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语码转换(因为他们是双语者)还是转换语言措辞(因为他们的词汇空缺)?从学习的哪个阶段开始,我们才将学习者使用第一语言或其他语言看作是语码转换?

我们假设对上述区别有形式上的标准。Myers-Scotton&Jake认为在建立多语库之后合成不同语言成分的规则不是分开学习的,而是从开始就是普遍的N[~-135)。下面例子中一种语言的语法框架(汉语)和另一语言(英语)的词汇交织在一起,这里基础语言是汉语,词组的构词规则是英语。为了方便起见,下面重复例1:

(1)T:Ok,thats the exercise about how CO make

the instant noodle,about the fact,

记得完成instant noodle的几个步骤,

Now pick up paper and write the words,

according Co the new words,

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生词,今天学的这些

单词,请你们完成这些练习,

You carl hclP each other in your group,

在你们组员当中可以互相帮助,

you call tell them the answer,

上例完全符合语码转换的一般规则,然而这句话并不是平衡双语者说出来的,而是受过正规英语教育,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师说出来的。可以看得出,教师有能力转换到汉语又回到英语。像这样的例子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并没有形式上的标准来区别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没人会否认外在条件对说话者行为会产生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交际的发生只是部分受交际者控制。在此例中,第一个话轮的语码转换和第三个话轮的转换语言措词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教师也有相当的语言能力。

四、互动理论区别双语言语和

语言外技巧

在师生课堂互动中,教师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自然的双语言语行为,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言语行为不符合当时的课堂语境。Sehegloff把话语(diseourse)定义为互动的行为。在课堂互动中,师生语言能力的不对称并不一定会自动产生某些特殊的言语行为。但是互动师生对课堂交际任务及情景却有足够的言语处理空间。课堂的互动性指师生双方对交际情形的相互定义。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社会或课堂情景决定了语言的使用,而语言的使用又有助于构建社会和课堂情景。在课堂互动中,师生双方对情景的解读转换非常迅速,从一个话轮到另一个话轮不断转换情形,从双语情形到言外情形。从图4的转换图可以看出言语模式的相互转换。

在例5中,学生对教师话语的反馈是肯定的简短反馈,没有人否认教师的语言转换不是语码转换,我们也认为教师的话语是合适的、有目的的。我们把这种话语看作是双语话语,是和当时的教学环境相适合的言语,尽管它不能说明教师的语言能力如何。我们看到教师的语码转换既有句间转换,又有句内转换,且转换的话语结构没有违反各自语言的语法,非常自然流利。

有趣的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二个话轮中出现了带有文化色彩的汉语词汇“龙井”。教师在此时似乎遇到了问题,因为他在自己的心理词库中找不到相应的英文。因此教师不得不用拼音来替代可能的英语词汇。这种拼音转换经过频繁的借用,即使在单语环境下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借词,进入词汇库。而在双语环境下,由于出现频繁的语码转换,嵌入语词汇的出现都可以看作是词汇语码转换。这种情况在语言外课堂中十分常见。语码转换与转换语言措辞的使用是在言语互动的情况下,言语使用者对情景及词汇地位的解读不同而产生的。

五、结语

我们提到平衡性双语者(双语社区说话者)和非平衡陸双语者(英语教师)都会使用语言转换(语言混合)。从形式上来看,语码转换和转换言语并不好明确地加以区别。我们认为其区别在于转换语言标记语的功能,是指示的还是类型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区别言语标记话语是语码转换还是语言转换措辞。很明显,说话者的角色在确定两种话语中起重要作用。交际双方在互动框架内对情形进行定义,从而决定话语的性质。我们同时认为,教师话语的选择受课堂情景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双语的还是单语的,言内的还是言外的)其话语呈现语码转换和转换言语措辞的双重特征。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
高校内语码转换与大学生民族身份建构相关性研究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语码转换功能分析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一)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