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立志教育对策研究
2009-12-18李洪峰张宪林
李洪峰 张宪林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理想淡漠、自我中心、功利倾向等问题。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分群体进行教育。做到自我教育、激励教育与立志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和内在情感,引导大学生立志。
关键词:立志教育 自我教育 激励教育 引导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立志教育。开展“立志”主题教育,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紧密结合大学生个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分群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重志、早立志、立大志。
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央表示信任,对前途充满信心,普遍具有强烈的成才意识,能够把服务社会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2008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从拉萨3·14事件到5·12汶川大地震,青年学生的优异表现令世人感动,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强烈的爱国热情、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忧患意识,对时代和社会的崇高使命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当代大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智慧,有欲望缺理想”。 的确,当代大学生也存在理想淡漠、自我中心、功利倾向比较严重的问题。思想特点存在五强五弱,即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思想走向存在四个“更加”,即政治需求更加迫切,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交往需求更加广泛。这主要由于他们的成长时期,正好处于我国开启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文化乃至社会观念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无可避免地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必须辩证地,具体地、全面地认识和理性对待当代大学生,要看到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点和时代特点,也要重视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立志,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自我教育”与“立志教育”相结合,分阶段引导大学生立志
自我教育就是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觉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克服外界消极影响,主动进行认识转化和行为控制。自我教育与立志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立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自已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从而确定志向,并为之奋斗达到成才的目的。
(一)常谈心得体会,使学生学会思考
成才之路从立志开始,立志要靠思考获得。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不断升华。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总结,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教育自己,正确的立志,正确的选择努力方向和目标。
(二)常作自我鉴定,使学生学会总结
志向为行动指引方向,总结会使志向不断清晰。志向的确立不能仅靠启发和引导,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要在过程和结果中逐渐成熟。适时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写自我鉴定,使他们通过自我总结教育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努力方向,使目标更明确,方向更准确。
(三)常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借鉴
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而远大的理想抱负来源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投身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体味人生,历练品格,提高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实习、业务练兵、技能大赛等载体,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四)做到自知之明,使学生准确定位
大学生立 “大志”是对的,但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开“假、大、空”,要引导学生“自知”。做到短期目标切实可行和远期目标符合实际,最后达到 “万涓成水汇流成河”的结果。可以根据学生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做到立志和客观实际相统一,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相结合。
三、“激励教育”与“立志教育”相结合,分层次、分群体引导大学生立志
激励教育就是通过设定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育方法。激励教育与立志教育相结合,就是通激励手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志向、职业志向、情感志向、人生志向和人格志向。
(一)进行适当的政治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志向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采用开设团课、推荐上党课、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等政治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政治需求的同学有政治归属感,从而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进行可行的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志向
针对职业方向模糊、努力方向不明确的学生群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境遇、自身条件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帮助其设置近期或中长期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努力,从而确定长远的职业志向。
(三)进行适时的精神激励,引导学生确立宏伟的人生志向
部分学生往往因遭受过挫折、意外变故等原因导致偏执、激进、对社会不满、对人生丧失信心,针对这个群体,要从精神领域进行激励,从精神需要方面来学生的调动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等情况,深入分析其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以情感沟通为基础,以解决实际困难为前提,重点加强教育他“爱人”的“情感教育”和教育他对外为善、对内自省的“ 精神教育”,使他们重拾信心,引导他们确立宏伟的人生志向。
(四)进行必要的榜样激励,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志向
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率先垂范引导学生高尚。辅导员要做学生的德育老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勇敢的给学生打出“向我学习”的大旗。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各个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学生高尚。邀请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校讲座,播放英雄事迹光碟、特殊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引导形式。再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凝练高尚。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内在因素。
只要把分阶段的自我教育和分层次、分群体的激励教育与立志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丰富、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一定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志教育的要求,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其远大理想和人生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93-96
[2] 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41-44
[3] 黄桂琴.管理激励与约束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52-153
[4] 陈深汉.论德育工作中的立志教育[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6-49
[5] 胡良人.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立志教育[J].时代文学,2008(10):110-111
(李洪峰,1979.12年,男,黑龙江安达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张宪林,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