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2009-12-17向春荣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之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令人担忧。本文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当前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期望对完善高校感恩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 感恩教育
近些年来,不时有事例表明由于感恩意识的匮乏,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和国家。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在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这些被誉为当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感情冷漠的一代?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也是各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知恩图报不但是中国人的古训,也是西方人推崇的道德文化之一。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①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②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学的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在大学教育中感恩教育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对个人而言
正如有关学者所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③。感恩教育会使一个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感恩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理论的灌输、轻情感的培育的单向教育的弊端。感恩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也才能懂得自身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时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二)对学生家庭而言
感恩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将我们带来到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生命,还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都是一种恩情。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让学生了解感恩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当人心存感激时,就会感到温暖、被爱、美好和幸福。
(三)对社会而言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之中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其个人而存在,同时还要为了他的所有社会关系而存在。从社会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开展可以改善社会环境,为公民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感恩情的世界创设氛围。这种精神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当代的年轻人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提携的优良传统;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能使感恩之纯情来感染这个“无人情味”的世界,使“无情”世界充满人情意味,进而淳化或改善社会风尚,形成人的公德心,燃起人间情谊,最终让社会变得能使人感到心“暖”。④
三、深化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重视环境建设,发挥导向功能
人由生物个体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这一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环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⑤高校要着力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建设,通过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介在学校宣传正面典型,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解析和鞭挞反面典型。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中,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二)多管齐下,整合教育资源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结合原则。家庭是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感恩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确立有重要影响,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感恩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德规范的灌输,让其能够真正认识、内化为自己意识中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教育还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寻找突破口,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的现象,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感恩行动得不到来自他人的肯定而泯灭感恩意识的不良后果。
(三)利用第二课堂,打造实践平台
感恩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感恩教育的手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如主题班会、演讲、观看电影、访问老一代革命家等。同时,在选择教育时间上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加以引导,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在帮困助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在就业指导中等环节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激发同学们参与、思考的热情,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感恩意识。
(四)严格规范,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西方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曾明确提出:“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应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⑥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青少年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 ,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三成教育成果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项目编号:07001。
向春荣(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重庆万州4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