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

2009-12-10黄平文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传统文化

【摘 要】毛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 和渗透,形成毛南族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族群认 同的传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传统文化 和大众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的变迁,以寻求重新整合毛南 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构建族群认同的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毛南族;族群认同

【作 者】黄平文,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3-0129-005

Maonan Ident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Huang Ping wen

Abstract: Ethnic group is an original social group based on physiologica l charac ter and cultural tradition. With foundation of common cultural origin,ethnic g ro up is identified by its cultural features. Maonan with relatively small populat i on, has its own unique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Communicated with and penetrat ed by mass culture,some traditional custom, eating habits and dress features whi ch form the characteristical traits and ethnic identity of Maonan have changed a l ot.To seek a new path of reintegration of Maon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thnicindentity construction,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nge of the cu tural features of Maonan identity under the two different cultral contexts :trad itional culture and mass cultrue .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ass culture; Maonan; ethnic identity

在民族学和社会学范畴中,“族群”是指基于生理特质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 群体,是有意识、有认同的群体中的一种。徐杰舜认为,所谓的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 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1]族群认同指的是族群成员对某一族群归属感 的认同表 现,是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的依附。族群的认同产生于族群交往的关系之中,在族 群互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族群存在的基础,是区分族群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族群认同也是通过文化表征呈现出来的。

一、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历史沿革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的毛南族主要生活在下南乡、上 南乡及其所包括的中南地区,即“三南”或称“毛南山乡”。毛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主要居住在桂西北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建置历史悠久, 从贞观十二年(638年),置环州,至今有一千多年了。环江县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附近 的 壮、汉、瑶、苗等族也习惯称毛南族为“毛南人”。毛南族自称“阿难”或者“哀南”,意 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毛南族是以地命名其族群的,1956年2月11日批准为一 个单一的民族。

从秦始皇进入岭南开始,北方族群开始进入广西。到唐宋时期,俚僚人的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在桂西南、桂北、桂东逐步形成了一些较大的集贸市场。桂北地区主要的集贸市场有宜州 、南丹、环州、融州等。[2]唐宋时期的毛南族民间传说《太师六宫》讲述了壮族 的莫六流 浪到毛南山乡得到毛南人的帮助,成神后保护毛南人。同时在这个传说中,也描述了皇帝封 毛 南山的保护神壮族先民莫六为太师六宫,这表明封建王朝的汉文化在唐宋时期也随之传入到 毛南山区。从这个古代的传说可以看出来,那个时期的毛南人和汉、壮族群之间的关系密 切。毛南族族群认同心理和汉族、壮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趋同的倾向。

据《岭外代答》记载,远在宋朝,就有“毛滩蛮、“毛难”及其同音的“茆滩”和“毛难” 等作为地名和行政单位名的,自宋代以后经常出现,但是作为民族的名字,从未见过。蓝阳 认为,在清朝以前毛南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正处于逐步形成而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根 据毛南族的传说、史诗、谱牒和碑文等材料表明,至少在明代,毛南地区还是个少数民族杂 居的地方。例如,这些材料都说毛南族谭姓祖先谭三孝于明朝嘉庆元年后来到毛南地区时, 这里是“土苗地方,苗语不通。卖货生理,生疏礼貌,百味用酸,妇女穿衣无裙。”以后谭 姓子孙日多,而苗瑶则散居四方,迁徙他处。前面摘自《清朝续文献通考》及《广西通志》 的引文与此出正相吻合。可见毛南族自明朝后才开始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何时才完结,因 缺乏史料尚未弄清。但据清朝各种书籍均无毛南族名推断,在清朝中期前估计尚未完结。[3]

以汉文化去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历代封建王朝为推行其统治的一贯政策。特别是明清时期 ,私塾学校很多,毛南族也非常重视学习汉文。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之下,毛南族深受民 族歧视的伤害,他们被视为落后的山民,在外地时经常会因为说毛南话而受到当地人的嘲弄 和侮辱。以至于有一些外出的毛南人为避免受人歧视,在环江县以外的的地方不敢承认自己 是毛南人,也不敢说毛南话,不穿毛南族服饰,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毛南族文人创作的《 谭氏始祖歌》、《始祖诗》、《谭家世谱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毛南族的族群认同心理 变化。特别是在《谭家世谱碑》中,毛南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为了避免歧视,从而虚构 一个大汉民族的人作为自己的祖先以求生存发展,这种为避免受人歧视,冒认汉族为祖先的 虚构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族群的认同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了诠释现实认同的合理性,人们 会主观地建构起一套与现实认同相符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可能被失忆或者有意识忽略 ,客观特征也会被有选择性地认同。”[4]这些都表明了毛南族族群认同随着历史 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1953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王昭武教授带领民族工作调查组深入毛南山乡首次对毛 南人做全面的调查,根据他们的文化和源流认定他们为一个单一的民族。1986年11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毛南 族进行了建构,是国家给予毛南族建构了一个合法的族群身份,毛南族族群认同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虽然权力机构的外力对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族群认同的基 础和核心在于族群包括语言、服饰及深层次的宇宙观、人生观、自我观在内的文化体系。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大众传媒深入更多的毛南族民众的生活中,族群和族群认同 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时期的毛南族族群认同也显示出新的特点,日益多元化。

二、传统文化是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是具有稳定性的总和文化体系,始终对某一个特定民族的塑造及和其它的族群的互动产生 着深远的影响。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是毛南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文化基础。我国的人类学家周大鸣也认为,族群 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因此,族群认同的要素应包括 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语言、宗教、习俗文化等特征。[5]因此文化不仅是族群 认同的基 础,而且还是族群认同中最首要的、最基本的要素。毛南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神秘而又 独特,本族群传统文化始终对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塑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毛南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文化。毛南族的节日主要有九个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分龙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灶王、送灶王上天和年尾“招魂” 。其中分龙节是毛南族独有的节日,也是毛南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祭祀,一是祭 祀神农和玉帝,二是祭祀传说中的三届公爷。毛南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特别是以口头文 学的为主要形式的民歌极为流行,对歌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6]民歌的内容 很丰富,有 反映他们历史上受压迫剥削痛苦的倾诉、祖先来源的史诗歌、传播生产知识经验的农事歌 、叙述风土人情的风俗歌以及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等。民歌《我们不怕大老虎》教育人要勇 敢,《训子绝句》教育子孙后代要为人谦逊。毛南族的对歌都用壮族盛行的“口罗咳”腔调, 即兴编唱,用汉语或者壮语演唱。毛南族人通过对唱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产的知识,也 加深了道德教育,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毛南族的节日除了传播知识外还具有物资交 流的功能。[7]历史以来,毛南族都是个多礼好客的族群,和周边的各民族关系融 洽, 同时毛南族人普遍使用双语,会讲多种语言,这也反映出毛南族族群认同倾向的多元性。

其次,毛南族的傩文化。毛南族的民间祭鬼神的法师活动可归纳为三类,敬神、驱鬼和送终 。敬神的活动就是傩愿活动,古时候,在毛南地区的法事主要有三种,“肥套”、“肥庙” 、“朝龙”。在毛南族人的心里,神与人一样有理智,有喜怒哀乐之情绪;发怒时就会降祸 于人,高兴时会给人好处或者福分。所以要敬神,以讨得他的喜欢和同情,从而让他给人施 恩降福。当时的毛南族人认为,人生发生的一切都与神灵有关,必须要向神灵有所表示,方 能避凶趋吉。[8]傩文化反映了毛南族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希望与兄弟民族 和睦相处。

再次,精湛的民族技艺——毛南族的民族建筑和传统工艺。传统的毛南石雕、木雕艺术非常 丰富。毛南族的石匠完全是即兴在石头上雕刻,凤腾山上的古墓群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 古墓群规模宏大,图像纷繁、内容丰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体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毛 南族传统文化延续的支撑力量。毛南族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最著名的工艺品是花竹帽。 在传统的“三南”地区,有很多村子擅长编织毛南族的花竹帽,因其工艺精巧,花纹别致, 深受其他民族妇女的喜爱。毛南族的民族建筑和传统工艺是毛南族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毛南族的思想和审美具体表现。

最后,毛南族的传统饮食比较简朴,但有个特殊习惯就是喜欢吃酸,这种特色的民族饮食 在《谭家世谱》中就有“百味用酸”的记载。饮食以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 瓜为辅,喜欢腌制酸肉、酸螺蛳和酸菜,过年时喜欢做腊肉、鸡血糕、鸭酱。还有就是奇特 的婚嫁习俗例如哭嫁和拦门;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耍火龙、打棉球和斗地牯牛;奇异的丧 葬习俗等等。

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作 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 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 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因此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文化身 份的确立和族群认同的核心与纽带。任何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积累。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毛 南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群体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还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外在标志和民族内部相互认同的内 在依据。

三、大众文化对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影响

除了毛南族传统的文化外,不同形式的“他者文化”对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塑造和转型也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认同总是依靠他者实现的,在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存在是自我和他者总 是处于相互交织和互相转化的过程。族群认同不是单纯的工具性博弈手段,是文化认知体 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他人、世界的文化想象,并随着话语-权力体系与对文 化的认知的变迁而变迁的。族群认同应该被看做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构建同时又 不断重构的产物。麻国庆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指出,传统文化因素虽然在现实的 族群认同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全球化趋势使得文化传统的界定和内涵越来越难把握, 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再生产性。他认为,在旅游等大众文化事项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往往成 为通过“有意识创造”生产出来的大众消费产品。因此,应该更多的重视大众文化与文化生 产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之间的联系。[9]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商业社会中,以印刷、电讯、影视、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有专 门的经营机构出于商业目的而有组织、大批量、成规模地加以生产和销售,供社会大众加以 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活动的总和。由大众传媒衍生的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逐步改变了毛南族 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的毛南族人通过不同的路径 进入到城市当中之后。从传统民族文化语境到大众文化语境的转变对毛南族族群认同产生 巨大的影响,形成毛南族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族群认同的一些传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服饰 特点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渗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压缩 了毛南族族群认同的传统文化表征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重新整合及 转 型提供了机遇,对毛南族文化身份的确立、族群的建构和族群认同的塑造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个方面,大众文化压缩了毛南族族群认同的传统文化表征的生存空间。语言是人们传递信 息和感情的工具,最能及时反映出文化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别的民族交往的增 多,原本作为毛南族族群认同最明显标志的毛南话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大大缩减,毛南族民 众更多的是使用壮语和汉语。在城镇定居的第三代毛南族已经开始出现听不懂毛南话的现象 。毛南族各种习俗也渐渐的被同化,即使是传统的民族节日也尽量简化或者汉化;一些好的 传统技艺逐渐失传,现在毛南族的年轻人之中没有人会用精湛的技术去编织花竹帽;毛南族 人的民族服装也很少有人穿。也就是说从外在的文化特征来看,根本没法分辨出哪个是毛南 族了。

由于毛南族传统的文化要素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表现出萎缩的趋势,大众文化极大地冲击了 毛南族原来固有的族群认同意识并使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传统的族群认同功能的弱化 ,有的毛南族人又受到大众文化的熏陶,其族群意识已经丧失或者不愿恢复其族群的历史记 忆。因此有学者认为毛南族族群认同意识已经完全丧失,毛南族是一个被构建的族群。虽然 语言服饰习俗在传统的文化边界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作为文化核心内容而存在的、对族群 认同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更深层次的观念体系。事实上,传统的民族文化依然是毛南族族群 认同的核心,大众文化所改变的只是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方式,弱化或者是改变了较为明显的 、外在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族群认同功能而已。

另一个方面是大众文化推动毛南族族群认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通过文化表征体现的。从族 群认同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族群认同产生了影响 甚至是损害,但是在文化转型和整合时会激发出强烈的族群认同感,有利于族群建构适合时 代发展要求的族群认同的文化符号。在和大众文化的比拟之下,毛南族才逐渐意识到自身独 特性的存在,对“我群”、 “他群”进行分类。美国人类学家郝瑞(Stevan Harrell)指 出:“族群的概念是在地方性的语境中得以界定的,它依据的是地方社区里平民百姓所接触 的、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群体时的感觉”。 从而获得族群认同并对本 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维护意识,这就是大众文化形势下的族群意识的觉醒和族群认同的回归 。

大众文化对毛南族生活的渗透和介入有很多正面价值。一直以来,毛南族的文化传承是以 口耳相传为主的,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不断扩展了毛南族人的交流方式和文化的传播方式, 也扩大了大众文化的的传播范围、丰富了其传播的内容。大众文化的传播破除了毛南族的宗 教迷信观念,减少了毛南族畸形的消费观造成的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大众文化的 传播有利于毛南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新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族群认同 。大众文化推进了毛南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强化了毛南族的族群认同意识,不仅为提高毛南 族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契机,还为毛南族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开拓了更多的机遇和路径。

四、结语

尽管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但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却一直是在这种冲突中进行的,这是任 何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没有哪一种存留下来的文化是自身封闭式地发展起来的 ,它们都必然学习和借鉴其他的文化。毛南族的传统文化不会因为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走 向萎缩,相反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被大众认识,才有了展示 自身合法存在及价值的舞台。因此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大众文化的精华,加强与外界的交 流,实现毛南族族群文化成功的转型。

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是负载族群认同的媒介和纽带,传统文化的流失引起了本民族的关注和 焦虑,也激发毛南族建构新的族群认同标准,传统文化的转变或者整合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消 失。我们在关注由于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毛南族的传统文化处于社会文化中的边缘地位以及 族群认同的窘境同时,要挖掘毛南族文化自我建构过程在族群认同建构中的作用,从而将外 显的族群认同与内在的、深层次的、观念的文化认知体系结合起来。在自我界定时的诸多冲 突和矛盾是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最大阻碍,如何在大众文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找出毛南族认 同的文化表征,并以此为基点,实现传统文化的重新整合,打造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新路径,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注释:

[1]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12-18.

[2]黄成授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1-32 .

[3]蓝阳.试探毛南族名称的由来[A].覃永绵、谭鹏星:毛南族研究文选[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8-14.

[4]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 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1):91-95.

[5]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25.

[6]陆晓芹.壮族歌圩当代流变论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4):93-97.

[7]张茂梅.论毛南族的节日文化与毛南族的现代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3):92-96.

[8]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J].河池学院学报,2008,(3):103-107.

[9]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 [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37-46.

[10][美]郝瑞著.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 彝族社区考察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62.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传统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