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素养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2009-12-08胡有红
胡有红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生物学教育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开展生物学教育的同时,要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诚实、正直、追求真善美的“人”,让生物学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关键词生物学教育人文素养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生物学教育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世界基础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发展趋势,也是基础教育价值的重要取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应该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对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教师在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生物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渗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养。
1挖掘生物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上面没有生物,直到38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生命,然后经过极其漫长的进化,生物经历了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历程,才进化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最后出现了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类,这体现了生命的伟大性和珍贵性。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轻生、沉溺于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正是缺乏生命教育的后果。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命规律,了解并掌握爱惜自己生命的基本知识,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比如在讲解“人类的遗传病”这一节时,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几幅遗传病患者的图片,如21三体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等,再要求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应珍惜自己的生命。
再比如讲解“群落的演替”时,教师描述:小草虽被践踏,但生命仍然顽强不息,正所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何况我们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呢?
2展现生物学中蕴涵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色彩斑斓,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生物学教育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感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诗歌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如讲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教师用Flash展示萤火虫闪闪发光的场景,并伴随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情景交融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听到这样的诗句,学生自然领略到生物的美丽。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解乙烯的功能时,教师可以引用苏轼的“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然后提问,这里的“气”究竟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就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讲到细胞器的分工与协调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和谐美和有序美。讲到基因工程中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另外在学习DNA在复制时采取边解螺旋边复制的方式,并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复制的差错率降至最低的限度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体现的严谨美。
3注重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耐挫意识
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励,在唯分数论的今天,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耐挫能力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挖掘前人发现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艰辛过程。
譬如在讲解“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可提到整个发现过程从达尔文到温特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历时半个多世纪,最终才弄清楚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理。孟德尔研究遗传学两大规律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他从1857年至1865年连续8年进行豌豆杂交试验,由于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材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但当他于1865年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并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以“植物杂交实验”为题分两次作报告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论文在他去世16年(即1900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巴甫洛夫在研究反射的形成时,由于条件简陋,缺乏经费,同事离他而去,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实验,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以上实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的艰难曲折,如果教师强化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使学生理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4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人格意识
人文素养这一术语强调: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定将人简单化、机械化。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生物学教材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对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可从对邹承鲁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各个科学发现的人、事、过程;从各核心内容中与社会的联系到“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从细胞中各类化合物与健康的关系到“酶为生活添姿彩”;从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到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从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等,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新教材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更是推动着师生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善于合作、成果共享的学习文化的形成。在尊重人的尊严、个性、潜质和发展的多样化的氛围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最好的发扬。
作为教育者尤其要警惕教育成功背后出现的失败。如有个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偶尔受到了挫折,或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与同学关系不和谐等而出现“心理失衡”、“精神分裂”等现象,因此在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内环境的稳态、水盐平衡的调节等知识时,教师都要结合心理品质教育,尤其是对高中生更要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教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诚实、正直、追求真善美的“人”,让生物学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中,科学教育是严肃的、严谨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割离的。在新课改的今天,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既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又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科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全新课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提供的资源下,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以自己丰富的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生物学教育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整合,最终使生物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