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想的构建
2009-12-08周严
周 严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所谓整体,就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而部分也一样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不过两者还有很大的区别,整体不是将多个部分进行简单堆砌,而是将这些部分科学地组合成一个有机体。所以优化了的整体是大于部分的总和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不论是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在各级水平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特点。例如,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各种细胞的结构只有统一在细胞这个整体中,才能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表现出细胞的整体性。构成生物个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如果离开了生物这个整体,其作用也难以发挥。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一方面在系统内相互协调完成各自的功能,维持系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若系统崩溃,各种系统成分则难以存在。反馈调节机制是维持系统整体性的必要条件,生命活动的调节、内环境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中,都包含了这一思想。系统论观点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使生物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明显结构层次、线条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体现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模块的要求是“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统领必修模块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章节内容与全书主线的关系。无论系统论的思想方法,还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教材中都是隐性的,渗透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当中。教师宜细细体会,融会贯通,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应统观全局,处理好章节内容与全书主线的关系。
(2)系统论的思想方法重在领悟。以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统帅全书,要考虑到系统论的思想对于高中学生是抽象、难理解的。高中生物课程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系统论,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生命的特征及运行规律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世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如何渗透系统论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用教材资源,渗透系统论思想
高中生物教材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下面就教材中的实例进行简述(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
1,1利用封面目录,建立系统论思想
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封面和目录。
教师进行必修1内容教学前,可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封面和目录。通过对封面、目录的粗略学习,使学生对必修1《分子与细胞》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建立系统论的思想,初步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全书乃至整个必修、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利用教材的练习题,培养思想
如:必修3《种群的特征》第64页,拓展题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教材设置了拓展题,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含义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够从本质上把握种群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说明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积,然后让学生思考群体和个体的差别,引出种群的特征。这样,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内容才能够掌握得更加清晰。
1,3利用教材的思考题,深化思想
如:选修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第113页,旁栏思考题。
教师教授该知识内容时,只有把系统论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领悟生态工程系统整体性原理。教师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说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涵义,回顾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强化了对系统论的认识。
2挖掘教材内容,深化系统论思想
教材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从思想上领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既有在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以实例来说明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此时,不妨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学生在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基础之上,科学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学生在微观层面上才能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细胞是一个整体,其内部各种组分既存在结构上的联系,又在功能上彼此分工协调,相互依存;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在基因的调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反应的产物又会反作用于基因的表达;细胞的外环境(如动物体的内环境)与细胞之间不断进行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等,这样才使得细胞完成特定的生命活动,表现出作为生命基本单位的生命活力。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系统论的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够层层深入,把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把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认识到自然界纵横交错的生命之网,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3建构知识体系,夯实系统论思想
如进行必修1内容学习,把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来学习和研究,并以此为主线建构《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知识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关于建立生命系统概念的要求,其中一以贯之的系统论思想方法,对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升科学素养大有裨益。同时,该主线有序地把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组织起来,使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物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无疑对21世纪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系统整体性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科技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生未来发展的多元化提示教师,中学生物教学能够并且应当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