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09-12-08丁兆庆
丁兆庆
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的显著特征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羁绊。有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90%的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紧缩政策寒流侵袭下中小企业融资局面变得更加严峻,无数中小企业挣扎于破产的边缘。改善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拓展间接融资渠道
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金融体制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和融资机构。主要包括:(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调整国有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摒弃所有制和身份歧视,在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公平贷款,从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2)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公司的信贷融资。中小企业应利用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这一契机,进一步扩大在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公司中的融资规模。(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组建民营银行。新建民营银行应采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形式,以便拓宽自身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促进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4)设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尽快设立多层次、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利用其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更具专业性和灵活性、更易于满足中小型和分散客户需求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服务。
二、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疏通和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主要包括:(1)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政府应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取消对上市主体身份的限制,在上市条件上对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一视同仁。(2)设立国内创业板市场。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不但上市标准较宽松,对上市企业没有盈利要求、没有数额限制,而且透明度高,交易方式先进,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3)境外上市融资。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努力争取到境外创业板市场上市。(4)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允许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附新股认购权证的企业债券、浮动利率企业债券、企业的境外债券等品种,从而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以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大多采用担保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都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和担保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增强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当务之急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法人代表资信评级制度和企业总体资信评级制度,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政府要采取一定的信贷、税收等优惠措施,扶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为担保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支持作用。
四、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发展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本,是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特征,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期和发展期的最佳融资方式。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发展。(1)优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出台鼓励政策、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等。(2)不断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包括商业银行资本、保险公司资本、个人资本、社会养老基金等各类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实现风险投资资本来源的多元化。(3)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实现风险投资的收益变现和维护股权资本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风险投资家利益和风险投资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逐步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投资退出模式。
五、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法律环境
近年来,我国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金融部门也制定了一些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制度规定,但总的看来不够系统和规范,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有关方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也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外部环境的不宽松,既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金融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加快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取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限制,给予中小企业以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