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化学
2009-12-07贾红莲
贾红莲
【摘 要】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氛围。3、加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4、激发自主性,形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主性地探索。
【关键词】探索性 情境 质疑 探索能力 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欲望则更为强烈。探索发现就是要使学生像探索真理那样,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创造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潜能发掘出来,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适宜的心理环境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物质鉴别与检验的有关内容时,可以与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看似十分平淡、但却内涵丰富。可以预计,学生会不以为然、异口同声地回答:用AgNO3 溶液来鉴别。这时老师再提出要求:如果没有AgNO3 溶液呢,你能至少找出五种鉴别方法吗?此时学生就会很受震动,出乎意外,他们以前可能没有考虑过第二种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所有可行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不仅可以用化学方法,也可以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物质的鉴别并不是很“神圣“的科学问题,它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学生就会想到很多种鉴别方法。如焰色反应法;测导电性法;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放入洁净铁钉比较生锈快慢法;浸入鲜菜,观察鲜菜状态变化法等等。学生很愿意讨论这样的问题,他们也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
二、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始,创造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懂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前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后者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铁遇硝酸钝化的实验。把铁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我们说铁与浓硝酸钝化了。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角度来说,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反应,而自己却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针对这个问题,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铁与浓硝酸反应了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如下方案。
方案一:Fe + 浓HNO3混合一会儿→加水稀释(有微量气泡)→取其中少许溶液加Fe屑(剧烈反应)。
方案二:Fe片插入浓HNO3 一会儿 → 取出、洗净,再插入CuSO4溶液 → 取出(观察)→ 用小刀划几条痕迹,再插入→ 取出 (再观察 )。
方案三:Fe — Sn— FeCl3 原电池,钝化Fe — Sn— FeCl3 的原电池比较两者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
再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用以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1)在醋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溶液也变红色;(3)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 ,石蕊不变色。那么(2)中变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非常热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方程式:CO2 + H2O =H2 CO3 。这样学生通过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问题,从而营造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氛围。
三、加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会探索的方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失败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密切相关,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
2、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究等。
如:我校初三学生在做氢气性质实验时,氢气验纯这一操作过程近一半人数没有达到实验目的,于是我们让学生分析听不见爆鸣声的原因,经过分析,他们发现要达到实验效果,收集气体后必须始终保持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排水收集时应注意水要排尽,否则,点燃的瞬间又被水所熄灭;收集时要等气泡较连续、均匀排出时再收集,一有气泡便收集,小试管中进入的主要是空气,还要注意反应容器内气体是否大量排出等等。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几次的错误与正确的操作经验后,学生基本上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四、激发自主性,形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自主性是驱动学生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学习的主体既然是学生,教师就应该必须尊重学生自主性地探索。首先,要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观念。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可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老师绝不暗示。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或失败后再成功的喜悦。其次,要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为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努力展现两个过程:一方面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即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成学生动态探索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即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己见,自由发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性学习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章志光,《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