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上巧留空间

2009-11-30董雪梅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苏教版邓小平大海

董雪梅

绘画在构图上有虚实相生的手法,文学作品中有虚写实写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虚实结合。“实”体现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虚”则是其间留下的空间。不少教师重“实”轻“虚”,总是担心自己没讲清楚,没讲透彻,学生练得少,不能理解。因此,不遗余力地抓讲和练。而这样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巧留空间,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课堂中巧妙的空间就像投入石子后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就像欣赏美景后的伫立,让人尽情咀嚼回味。优秀的语文教师有时言出如决堤,洋洋洒洒;有时却惜言如重金,默默无语。这正是虚实相映的表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下述四方面探索巧留空间。

一、讲后留空间

每当讲解告一段落,应留给学生消化的空间。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文章紧扣一个“情”字,表达人们因伟人离去而悲痛的心情。教学时,教师抓住第2自然段中“呜咽”一词,让学生理解人们因为悲恸不已,所以听到寒风卷着浪花,哗哗作响,感到大海也在低声哭泣。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又抓住“痛悼”和文后的省略号,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波翻浪涌的大海,并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在波翻浪滚中你们听到大海会说什么呢?”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不发一言,表情严肃景仰;学生则沉思默想,思绪万千。静静的几分钟的思索、回味、遐想,胜过千言万语的阐述。

二、读后留空间

学生阅读课文时,不容易一下子就读出味道。因此,读完课文后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回味,去感悟,去升华。《在大海中永生》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万千情思,凝成两句话:“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引导学生深情地读完这两句话后,教师在屏幕上投射出邓小平爷爷的头像,泪眼蒙蒙,语气徐缓低沉地说:“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的伟人邓小平爷爷。”教室里再次安静,师生在缅怀中饱含激情,在沉浸中情感凝重。短短的沉默,胜过多少言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如教育家汪广如所讲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抑扬有度,顿挫有分,当讲则讲,当止则止,唯有效率,技艺为高。”

三、问后留空间

学生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况且人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思维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教师提问后,要留下空间。估计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有所感悟,再请他们回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学生读后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其间老师更应该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留下空间让学生思考:“怎样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不足?”对自己的不足,不自卑,要鼓起勇气,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对别人应当尊重、关心、宽容、鼓励,对别人多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才会更美好。

四、处理问题留空间

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使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处理非重点问题时不必一步到位,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中对“飞天”的认识,老师可以告知:飞天是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天空飞舞的乐神。至于其他的知识,不必像做研究一样地讲解,否则耗费时间,冲淡主题。类似的问题均让学生课后查资料自主学习。

高明的教师有意在课堂上留下一定的空间,把一堂课上得有开有合,有展有收,学生听得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如果不懂这一点,总是把课上得太实满,学生势必听得头昏脑涨。当然,这空间要讲求巧留,且不宜太多,要把握好分寸。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才能做到教学有虚有实、有密有疏,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苏教版邓小平大海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大海捞金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令人兴奋的大海
红色读物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