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彰显人文色彩

2009-11-30杨武昌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面积人文测量

杨武昌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彰显人文色彩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现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并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有效渗透数学的文化功能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文化”的数学,要充分展示数学的美,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教师要在理解数学文化含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和教育价值,把数学内容和科学形态转化为文化形态,彰显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有天安门、艾菲铁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蜻蜓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观察这些美妙的图片,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这些图片的结构特点,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提示了数学美的存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有效拓展数学的人文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态度、个性和人格,从人文教育入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出示情境图(图意:严重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

接着出示小刚家一年用水量统计图。(单位:吨)

让学生算出小刚家一年平均每天用水约88千克(情境图略)并与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约3千克的数量进行比较,计算出相差数。这时吴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说:“小刚家一年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是88千克,而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相差多大呀!3千克的水有多少呢?(吴老师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他们一天所有吃的、喝的、洗的就只有这么一点水。地球上虽然有很多水,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只占一小部分,水对人类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要珍惜水,节约水。”

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学生明白了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有学生提出:“把我们节约的水运到严重缺水的地区去。”

吴老师欣喜地说:“你们的想法真好!我们国家正在做南水北调工程。节约用水要从自己做起,从节约一点一滴水做起。”

促进人的发展是数学追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自始至终充满着人文思考。人文的内容已经不知不觉中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流淌。

三、有效创设人文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评价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可能实现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进而产生互动共鸣,达到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平等互动的生命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主动学习、用心体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健康发展的场所。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渗透人文关怀,并使人文关怀在探索与发现、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升华,体现数学文化的本色。教学片段如下。

师:(出示一张1平方分米的纸片)同学们,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们也拿出1平方分米的纸片。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么大的面?

生:这张纸和我的小闹钟的钟面差不多大。

生:这张纸和我爸爸的手掌差不多大。

师:请同学们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应该怎样测量?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了课桌面的面积,老师想拿这张纸去测量教室的面积,愿意帮老师测量的同学请到前面来。

(学生纷纷参与测量。不多一会儿,有部分学生就停止测量回到座位上)

师:刚才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测量了不多一会就停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生:纸片太小,教室太大,这样测量太累人了。

师:谁愿意继续测量下去?(有两位同学举手)好!那你们就继续测量吧!什么时候不愿意测量了,就回到座位上。

生:应该找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师:有了平方分米,你们猜猜还会有什么更大的面积单位?

生:还有平方米。

师:为什么?

生:比分米长的单位是米,有了平方分米就应该有平方米。

师:你真会想问题!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叫做平方米。1米有多长?1平方米有多大呢?

(先出示1米长的绳子,再将4米长的绳子每隔1米打上结,围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喔!原来1平方米有这么大(以姿势示意)。同学们猜猜看,这1平方米框里能站几个人?

(学生显得很高兴,分别猜想能站8个、10个、15个……然后有序地站到1平方米方框里。)

师:哇!这1平方米框里能站15个人呀!

上面的教学片段展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探究过程。课始,教师通过亲切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情感上产生互动;探究阶段,教师精心组织,既有独立思考的宁静,又有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时的争鸣,面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是轻易给出“对”与“不对”的评价,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自主选择,恰当地延迟了评价,把学生的暂时性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这样,学生亲历了观察、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探究过程,既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又培养了自我评价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

◇责任编辑:曹文◇

猜你喜欢

面积人文测量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面积最少的国家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人文社科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