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学段训练重点彰显“语文园地”特色

2009-11-30高志彪马绍贤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多音字园地读音

高志彪 马绍贤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教材的继承与突破,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巩固外,更注重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语文园地”中的栏目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满怀自信地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因此,从“基础训练”到“语文园地”,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其根本的变化体现在观念、认识上的更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在其间得到了凸显。

黑井镇小学此次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不仅准确定位于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语文园地”板块,而且抓住了小学低中学段的训练重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字词的认知和积累为主要任务,所以,我们选择了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我的发现”为研讨内容;中年级主要做好由说到写的过渡,并初步掌握简单的习作方法,所以,我们选择了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和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看图习作”为研讨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既完整又有侧重点的语文园地教学专题。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二、三、四年级“语文园地六”中不同训练重点的探究,将语文园地的教学内容高度浓缩,起到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效果。

本文仅就我校教师对“语文园地”展开的讨论,以及对3节“语文园地”课堂教学活动的评析,与老师们一道探寻“语文园地”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关于二年级“语文园地六”中“我的发现”的讨论交流

杨美春 (小学一级教师):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我的发现”栏目,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掌握识字的方法,使之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这样编排,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积累识字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识字自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有这样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个会写。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识字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然而,文字毕竟是枯燥的书写符号,要让学生能打好扎实的文字基础,就要从各方面去努力。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对低年级的有效识字教学谈几点体会。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有效识字的前提。心理学实验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0~15分钟。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教师就应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在学生初步认识生字以后,教师通过“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学生从树上摘下“苹果”,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每人拿一个熟字,在音乐声中去找能和自己做好朋友的另一个熟字。这种“熟字相加”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新字,使教材内容得到了拓展。

第二,教给识字方法是关键。刚入学的孩子对识字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如果让学生机械记忆,既枯燥无味,又不利于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在本册“语文园地六”的教学中,教材首先是字词同时呈现,做到字不离词,然后突出“我会认”的六个生字,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生字的特点,让学生拼一拼、读一读,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与小伙伴合作探究,发现“熟字相加”这种识字方法。当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的“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等识字方法,识字方法丰富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认识汉字。

第三,多渠道识字是丰富汉字积累的保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后,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外出时,让他们留心看一看各种场所的名称,各种商店的招牌,平时购买货物时看一看各种商品的产地、用途及使用方法等,遇到不会读的字,把它写下来去问父母或老师。

王德莲 (小学高级教师):一字多音(多音字)作为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是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首次出现。它主要是让学生在句子中拼一拼、读一读、填一填,通过拼、读、写发现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

多音字往往是同一个字因处于不同的语境而产生不同的读音,因此,让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多音字是有效的方法。在此次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赵老师对“我的发现”中一字多音的教学值得借鉴,从她的教学中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1.语境不同,词性不同,读音不同。一些多音字读音不同,词性也不一样,这样的多音字,可根据它在具体语境中显示出来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爷爷一边喝茶一边用扇子扇风。”这句话中的前后两个“扇”分别读shàn和shān。“扇子”中的“扇”,读shàn,是名词;“扇风”中的“扇”,读shān,是动词。又如:“妈妈背着背包上班去了。”这句话中的两个“背”分别读bēi、bèi。“背包”中的“背”,读bèi,是名词;“背着”中的“背”,读bēi,是动词。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辨多音字。如“缝”,音féng,作动词。如:缝补、缝纫、缝衣服;音fèng,作名词,如:门缝、裤缝、石缝。这类多音字只要分清楚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词性,就可以辨析其读音了。

2.语境不同,含义不同,读音不同。有些多音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只有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辨明语义,才能避免误读、错读。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字义,将其串成一句话,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加以辨认。例如:①地下埋藏(cáng)着丰富的宝藏(zàng)。②的(dí)确,我们都知道他的(de)目的(dì)。③筑路工人为(wèi)了建设我们的祖国,四海为(wéi)家。这种练习方法使一个多音字出现在同一句话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学生更容易记住。

3.勤查字典,记准读音。少数多音字的读音很难掌握,我们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坚持正音训练,才能记住一些特殊字音。如:阿(ē)胶、绷(běnɡ)着脸、提(dī)防、参(cēn)差(cī)不齐、字帖(tiè)、屏(bǐng)息凝视、剥(bō)削(xuē)、剥(bāo)皮等,还有一些地名或人的姓氏也具有特殊的读音。这些词语中的多音字,虽然难读难记,但它们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只要加强记忆,经常做正音练习,就能记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二、关于三年级“语文园地六”中“口语交际”的讨论交流

高志彪 (小学一级教师):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起始阶段,为促进学生的表达由“说”向“写”有效转变,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在前四册“语文园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在每一个“语文园地”中首先编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这样的呈现形式,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关系更加紧密,地位更加突出,更好地体现“说”和“写”的有机整合。

作为语文课程五大学习领域之一的“口语交际”,中年级与低年级相比,教学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过渡阶段每个“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训练。

1.明确教学要求,加强交际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日常交往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点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

2.创设交际情境,听说训练并重。《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由于小学生语言积累不多,缺少生活经历,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视、角色扮演再现情境,也可以用语言、音乐、动作感染情境,还可以通过模拟、描绘创设情境。例如,马老师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按“中国——云南——黑井”的顺序,把不同地方的优美风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各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的特点展开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有话可说,有感可抒。“口语交际活动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马老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说”的训练,还适时提示让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表达,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3.活用交际形式,保证全员参与。《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口语交际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选用有效的形式,注重交际的过程。要求口述的,一定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适合交际的,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双向或多向交际活动中来,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注重自主评价,促进语言发展。评价是口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准确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评价既可以是鼓励或赞赏,也可以是指导或建议,除了教师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的评价,这也是一种交际的形式。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优点,对别人提出建议,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王东平 (小学二级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

1.充分挖掘资源,激发说话热情。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关键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把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教学中,马老师设计了“放眼中国,见多识广”、“云南印象,各不一样”、“聚焦黑井,如数家珍”等几个环节,将学生熟悉的内容整合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之中。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学生不仅认真观察景物,还主动去了解别人对这一地方的看法,讨论时,学生个个说得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听说习惯,学会有效交际。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事物或事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引导学生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要爱护学生的有好奇心,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师要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共同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

3.创设多种情境,表达真情实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热情。本次教研课上,马老师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在具体的情境中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关于四年级“语文园地六”中“看图习作”的讨论交流

张春发 (小学一级教师):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8次习作,分别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这样的“多点”习作训练,不仅内容丰富,还体现了训练的有序性。

此次教研活动选取了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看图习作”,它是本单元专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胜似亲人”这篇习作,要体现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暖人心。

看图作文,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看明白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并根据画展开合理想象,然后按一定顺序进行描述。就拿“胜似亲人”来说,先要看清图中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然后根据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及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她们的身份、年龄,想象她们之间的关系。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象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金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的:①小姑娘为什么要帮老奶奶洗衣服?②老奶奶和小姑娘各自会说些什么?③为什么说她们胜似亲人?通过讨论,画面上的一些生动的情节一一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更仔细,想象更丰富。如导入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感受,然后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画面和“11·02”楚雄市西舍路乡洪涝灾害的场景,以及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写“胜似亲人”做好情感铺垫。

在评价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既指出学生的优点,又能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特别是看图后的想象,教师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引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写好这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镇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多音字园地读音
园地再现
字词篇
绘画与分享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趣味多音字(二十二)
你会读多音字吗?
趣味多音字(十七)
多音字也能出糗
书画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