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2009-11-28高金环

理论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体制改革

高金环 张 洁

摘 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重要举措。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投入不足、缺乏对农村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终身教育意识等都很淡薄等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建立“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机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采取入学方式的“多元化”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力转移;政府统筹;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8-0069-03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陕西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对于其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又有着特殊意义。

一、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1.加快陕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重要举措。陕西作为一个经济大省,2006年的总人口数为3735万人,农村人口为2725万人,占总人口的73 %,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1449.6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3.2%,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然而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显示,陕西省农村适龄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2.06%,接受各级教育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育,三分之一强的人口未完成基础教育,大量的人口未接受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高于8年,不足初中毕业的水平。就业人口中,文化结构仍然偏低。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显示,2004年陕西省农村就业人口中,接受各级教育数据可以看出他们的科技素质水平较低,制约创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农民不仅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普遍缺乏职业技能,2006年农村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1%,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些新技术,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掌握不了技术要领而难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在2006年1449.61万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948.41万人留在农村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占适龄人口比例大约为34.6,占农村人口比例仅为18.4%。而且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人口中有41.2%的人从事建筑和矿山开采等较少技术含量的危险性大的粗重体力劳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促进陕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陕西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依旧为传统的结构类型。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林牧渔业,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根据表1数据显示,农村就业人口的就业结构近年来没有显著变化,2006年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65.42%,依然是陕西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14.24%,第三产业占20.33%。

在农村就业人员第一产业占主体的传统格局中,而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并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一般高于其产值比。根据表2可以看出,较国外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比还是产值比,陕西都比较落后,说明其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而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普遍不足,比例偏低,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许多具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只有这样三产才能够有效地发展起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空间的扩张,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高低。换言之,足够的人力资本是获取充分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

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农工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当前陕西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观念落后。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农村职业教育观念缺乏成熟的认识。首先,传统的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等思想依然侵蚀着农村劳动者的头脑,进而使农村劳动者甚至农业教育部门和各级机构都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热情。据一份对苏北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70%的人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密切联系;对于将来子女接受的教育类型,选择职业教育的仅10%。由此可知,人们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2.政府的有效供给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在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体系中,政府性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一直发挥着主体作用。但受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加入WTO后给农业带来挑战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财政资金拨付方面“吃饭财政”难以为农村职业教育“供血”,目前苏北地区一半以上的县是“吃饭财政”,还有一些县保“吃饭”都难,更难以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在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农业技术的培训,对非农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组织不力;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保障环节的疏漏和管理环节的缺陷,造成项目的失败或产品的严重积压,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影响政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

3.现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都实行统一学年制,固定入学时间,固定毕业时间,这种僵化的单一学时严重脱离农村和求学农民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育目标单一,只强调劳动者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农村劳动者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教育;另外农村劳动者相应的身心健康意识、终身教育意识等都很淡薄,加之教育目标缺乏培养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的层面,从而导致农村劳动者虽然接受职业教育,仍然无法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出的挑战。同时教育内容陈旧,脱离了农村产业结构实际,无视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落后,也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解决陕西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全面、正确、科学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推动21世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的农村职业教育价值观,以促进农村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农村现代化有4层含义:一是农业的现代化;二是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三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智能化;四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人们具有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现代农民既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以谋生,也应学会学习,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力、消化力和运用能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应当是多元的、全面的,不能只为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服务,还要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服务;既要培养大批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第一线上的合格劳动者,也要追求农民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推动自身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2.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美、日、法、英等国都非常重视农村教育立法通过立法保证农业教育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造就和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才,这些国家的农业教育发展较迅速,是与颁布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教育法令密切相关的。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的《史密斯——休法案》规定,在公立学校中必须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英国政府规定:凡年满18岁的农民从业前都必须接受为期1年的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当于中学程度的合格证书;日本从明治时代起就制定法令大力扶助和发展中等农业教育;法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一些有效的农业教育法令,特别是1960年8月2日的法令,该法令确定了农业教育的方针、教学改革的步骤和措施,使法国的农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培训条件总纲》和培训规章等规定要获得企业(农场)经营权,就须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取得“农业师傅”证书;丹规定要买到30公顷以上的农用地,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后并取绿皮证书者,有绿证者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地价10%的利息补助,并能获得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护的经济补助。

我国迄今还没有专门的农村教育法,但是陕西省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率先制定本省的地方性的农村职业教育法规,作为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

3.加强政府统筹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与职业院校的协调发展。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投资、招生、就业、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而要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政策保护体系,以确保农村职业院校的生源。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各种媒体对社会进行宣传,正确引导;第二,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加强对农科专业的重视,如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补贴或创业贷款贴息以及保证其优先就业等等;第三,加大对这些专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这些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第四,改善办学条件等,从而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培训,也是农村职业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既是个体行为,更是政府的职责,农民的教育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国家《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指出:“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和统筹作用,建立“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机制。政府应根据培训总体规划和地方财力情况,调整农业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外经等部门培训经费的统筹力度,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打捆用于补助农民交纳培训费。为了使财政专项补贴能够让参加培训的农民直接受益,可采取发放培训“代金券”方式,培训单位凭培训名册和票券存根,到财政部门直接报账或领取培训补助金。

4.深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农村劳动力,它必须首先面对农村市场,建议采取入学方式的“多元化”,一方面实行完全注册入学,另一方面对于优秀农业劳动者和农村基层优秀干部实行部分免试入学,对于求知欲强的农民实行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的方式等等。课程的设置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劳动力的需求确定,进而促进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随着科技进步,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高初中阶段分流的力度,抓紧抓好初级职业教育。要组织学生进行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职前培训,使学生掌握一二项致富本领,通过所学知识找到就业门路。提高农村职教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办新专业,各校要突出办学特色,校际间形成专业互补,增强辐射功能,使学生在校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把所学知识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有利于专业教学的改革,它可以架设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开辟获取各类信息的新渠道,了解产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改革;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它能够使专业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参与课题开发与研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和培养了课题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同时,从事产业科研活动,在现实的产业环境中,接触真正的产品。真刀实枪地参与研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容易激发其成就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弥补日常经费之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白南生,宋洪远. 回乡,还是进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朱礼龙,刘朝臣.农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刘欣,孙金燕.劳动力转移培训系统与保障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4]陈天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强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J].甘肃农业,2003,(3).

[5] 梅争利,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J],陕西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