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声乐文化消费问题的几点思考
2009-11-28刘浩
刘 浩
摘 要:作为中国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文化市场较大份额的声乐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其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文化;声乐消费;消费特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8-0096-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或者确切地说自从流行音乐在中国大地潮水般流行以来,中国的声乐文化由过去少数人独占的精神享受。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成了每个人身心发育过程中必然接受的一种精神养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本局限于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各个法则,开始逐步被移用到精神文化领域,中国声乐文化在走向大众化的方面随之走向深入。大众对声乐文化的消费不仅在艺术形式、表现风格;甚至在消费层次、服务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声乐文化的崭新面貌。
一、声乐文化的消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文化消费既是声乐文化活动能力的一种外显,又是大众文化经济价值效应的一种特殊转换。它像一个活性的化学元素,常常与大众文化的再生产紧密相连。声乐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自娱性很强,同时也是社会性活动范围最广的音乐文化类型。声乐文化的消费是指专业性声乐文化的生产和业余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消费两者的统一,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过程,是文化社会性生产的主要环节,是人民群众享受、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学习、休息、娱乐以使体力、精力更加充沛,从而更好地投入生产的重要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和财富积累的增加,人的审美要求和其他精神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中分离出来。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缩短,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而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文化艺术生产作为一门专门创造精神价值的人类活动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它扩大了消费者的外部和内部生活经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对于形式的美感,成为人的身心发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声乐艺术与其他文化艺术相比,除了具有整体性、(作词、作曲、演奏、录制等不同专业共同完成)无形性、(音乐实质的表现者——声音不作为实体而存在,其声音以及所表现的内容是无形的)后效性(欣赏者只有在聆听音乐过程之后,才能对音乐艺术品质做出全面、确切地评价)等属性外,显然还具有:其一,重复性。这是由声乐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对一首歌曲、一部歌剧的欣赏、消费,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使用价值也许是一次性的,但这种消费的“人次”又是重复的。与其他物质相比,对整个社会的形象和人类的影响是重复性的和后续性的。其二,政治性。这是由于声乐艺术擅长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以及人的意识形态这样的特点所决定的。声乐艺术以它综合艺术和艺术表现力为其所在的政党和社会制度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重要的政治紧急关头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能够有力的证明。其三,精神性。声乐艺术通过人的直接或间接的行为方式,运用语言、声音及形体表演、音乐结构、音乐逻辑手法及手段等,传递流动的音乐信息,让欣赏者在源源不断地歌声中,在心理经过审美认知,审美创造、审美判断、审美享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后,得到精神愉悦或精神慰藉。四,社会性。声乐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声乐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表现在声乐文化具有组织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其次还表现在它的娱乐功能上。人们演唱卡拉OK自娱自乐或者到剧院、音乐茶座、歌舞广场及其他音乐休闲场所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声乐艺术直接的情感抒发和表现形式,担负着传递与交流社会各阶层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比如歌曲《我爱你,中国》运用歌颂抒情,激扬奋进的美妙歌声寄托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能从中体验到这一感情的涌动……。事实上,只要一个演唱者面对观众,并以一个特定的开放形式,即使他只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根本没有想到去讨好任何观众,但是只要他开始通过演唱,那么,“艺术、文化”的效应和意义就立即诞生了。
二、声乐文化大众消费现状及问题
大众消费现状:我们以专业和业余声乐文化消费人群来划分,其人数比例自然是业余(大众文化消费人群)要大大超过专业,具体的消费层次划分就像一个金字塔。塔顶是专业歌唱家;塔下逐一是专业歌手、专业学生;业余歌手、音乐发烧友、追星一族;塔底是中老年声乐文化、部队声乐文化、企业声乐文化、青少年声乐文化等。专业层面的歌唱家、歌星和业余层面的普通大众,在参与声乐文化消费的各种活动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份额不断增加,对自身及子女艺术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这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精神情感方面的高标准、高层次追求。比如家庭或朋友聚会单纯吃饭、喝酒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吃、喝、唱“一条龙”,其中独唱、齐唱、对唱、合唱卡拉OK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蕴涵丰富的文化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港台流行歌曲还带有“走私”性质,而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后,电子音乐制作、卡拉OK、音乐茶座、歌舞厅一经出现,使得过去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文化教育领域的知识分子才能够接触并享受到的所谓的高雅艺术或者是所谓的港台歌曲——紧俏艺术品,变成了大众可以享用以普通消费品。随着电脑网络传播的快捷,资源的丰富,音乐传播的广泛使得声乐消费在大众中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实际上,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声乐文化消费从一种禁闭或半紧闭状态,进入了一种几乎是完全自由消费状态,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成了每个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接受的一种精神养料。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精神文明水准。在大多数城乡居民中,相当数量的中老年都曾参加过社会上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声乐培训班、合唱班,他们在培训和演出中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无穷的乐趣。艺术教育的投资与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面文化素质,丰富、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对于通俗歌曲的欣赏和消费,几乎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中,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而中国传统艺术,比如民歌、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仍然是知识分子和中老年层面欣赏和消费的主要艺术形式。卡拉OK以其特有的形式吸引众多梦想成真、梦想成星的人们体验歌星的真实感受,成年人在舞台上完成着儿时未实现的梦想,青年人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声乐文化消费方面拉近了大众与歌唱家、歌星、明星之间的距离。
但是,目前在蓬勃而来的声乐文化消费热潮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众声乐文化消费过程中,不少人在各种媒体的“炒作”“煽动”下 ,“一曲成名”、“一夜成名”的心理急剧膨胀。
2.作为声乐文化消费场所的KTV广场、卡拉OK厅、夜总会中,有一些地方存在低级的服务,在音像市场,甚至有些书店,低级、庸俗的光盘、磁带随处可见。
3.有些传媒成为大众的“尾巴”,大众的“帮闲”,只要大众喜欢就是好的。大众的文化消费热潮在一些肤浅、媚俗的传媒引导下,难免走上偏离正确舆论导向的道路。
4.在我国许多地方,对文化娱乐场所疏于严格管理和严重缺乏健康审美引导。这类现象绝不是个别的。
5.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公款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表明,有的城市夜总会和歌舞厅的收入中八成属于公款消费。在查处的众多巨贪案中,“吃喝嫖赌”全报销的贪官比比皆是。这不仅与社会风气,党风党建工作相关联,也说明关于我国文化娱乐消费日益增长的数字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这些现象背后掩盖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也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待当前的文化消费热。
三、正确引导声乐文化消费
声乐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服务的提供,以及大众文化市场的成熟程度等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文化消费的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即需要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又要确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1.要看到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利用舆论导向和加强文化思想教育,以及重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在普及和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将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有益于提高人民的欣赏能力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大量地传递给大众,形成一种有益的社会氛围,是引导消费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2.对于文化产品、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而言,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集体或个人的一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它所体现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内容。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大众文化,特别是声乐文化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声乐文化市场的管理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3.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有这样的观点:音乐是体现道德的,是道德对于人的情感的一种节制和规范。“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对于音乐不能仅局限于生理欲望的满足,只有注重于音乐的道德、哲理、和审美的陶冶,才是真正健康的音乐。
4.应加强音乐评论的指导性意义,应尽快建立起这方面专家组成的评论队伍,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加大音乐评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担负起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重任,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生产、消费真正沿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方向顺利、健康地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变得突出而明显,这其中既有相互促进、渗透,也有彼此矛盾、冲突。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非常尖锐地提出:“今天世界上正飞速地发展着另外的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一个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的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我们正在走向更加全面理解进步的时代,声乐文化伴随着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呈现出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强.舒强戏曲论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杨立岗.声乐教学发[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祁述裕.市场经济中的文艺作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孙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