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9-11-28纪亚光王雪超

理论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纪亚光 王雪超

摘 要: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出发点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8-0049-0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辐射、影响到全社会的双重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大学生的有效参与。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出发点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

(一)

大学生社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载体功能。

首先,大学生社团在历史上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思潮的一支,能够在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学生社团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四时期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更是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通过读书研究、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相当多的社团成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有不少人经过早期在这些社团的理论探求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成为著名活动家以及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五四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天津的觉悟社以及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社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三个特点:第一,把读书研究、交流思想作为社团的重要活动项目,其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团活动的中心任务,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发起启示里明确表明本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斯派的著述为目的”,[1]272还规定了学习和研究方法,成立了劳动研究、《共产党宣言》研究、远东问题研究三个特别研究小组,专门组建了图书资料室,为研究提供帮助。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还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研究会发布通告:“五月五日(星期五)是马克思诞生百又四周纪念日。本会定于是日下午一时在北大第三院(北河沿)大礼堂进行纪念大会,并请李大钊、顾孟余、陈启修、高一涵先生讲演。此会系公开性质,无论何人均一律欢迎。特此谨告。”[1]284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服务于实践,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正确性。五四时期的主要学生社团都十分强调把理论应用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群众,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理论自身的创新。新民学会主张读书与社会实践两者相结合,毛泽东作为新民学会会员,积极投身到社会斗争中,参加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和赵恒惕的运动,1920年,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团结教育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组织了“长沙文化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这些实践斗争,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信仰,也使这些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马克思主义向更深、更广层次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队伍。第三,“真理越辩越明”,五四时期的学生社团强调自由辩论,在公开讨论中辩明各种主义、思潮。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交锋的场所,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除了分组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演讲和报告外的经常工作就是“通过公开辩论以达到宣传的目的”。[1]295留法的新民学会也经常进行辩论会,在辩论中明是非、求真理。正是在这些辩论中,最初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起来,并影响带动周围的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大学生社团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涵盖了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学养较高、接受、理解能力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步伐。不仅如此,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还承担辐射、影响、带动更广泛的人群的潜在职责。因此,向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在信仰方面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声音。因此,为继续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实践形式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社团因其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突破点。大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参与人员及涉及领域明显扩大,社团成员来自本、硕、博各个层次,其中相当多社团的服务对象已渗透到社区和社会;社团类型逐渐多样化,其中社会实践类社团的比例逐年上升,活动形式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重;各社团间、社团与社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理论、交流思想搭建了高起点、宽视野、多层面的研讨空间,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春晖社、北京师范大学求索学社、南开大学理论三会等大学生社团正是此类社团的典型代表,这些社团本着“学术讨论无禁区”的原则,在思想交流中增长见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青睐,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载体,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更为以社团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保障。

(二)

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首先,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结构具有一致性。

从内在结构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为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主体是指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的人,即宣传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人,即受众;中介是指宣传、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即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客体转化为主体的过程。

大学生社团本身具有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3]8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学生社团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主要都是学生自己,活动的策划和进行也都是由学生主导完成的,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受众的思想状况、理论需求、心理特征,了解受众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宣传,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切合受众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社团教育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社团在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从学生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出发,在活动内容上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活动方式上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回归大众、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从而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切入点,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

其次,大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具有契合性。

大学生社团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要使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最普遍的社会思潮,成为广泛、深厚、持久的心理积淀,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稳定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行动。要达到这个目标,从根本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主流意识形态向社会观念和大众心理的转化,精神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形成的组织,相对来说,内部氛围更民主、思想言论更自由、同学关系更平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团文化对学生也就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导向功能。社团文化形成和体现与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利用能够反映社团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比如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国情、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己历史责任的基础上,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把接受的思想吸收理解并外化为自觉的具体行动,回报和服务社会。如清华大学博士生团联合北大、社科院、国家民政部发起了“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北大青年志愿者总队组织学生为第21届大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等,都很好地展示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风采。

再次,大学生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共同的实践性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曾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4]305马克思主义源于社会实践,源于现实生活,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不是从观念原则出发,通过逻辑而构造的理论体系,而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体系,他们不是经院哲学、书斋理论,也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纯粹思辨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发展,这种实践性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实践化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大学生社团同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

通过理论思考与具体实践,我们认为,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采取如下具体举措。

首先,应重视理论学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型社团的优势,通过以读书研究为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语言的通俗化和内容的生活化。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67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在内容上紧贴大学生关心的话题,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在重大节日,可以利用图片展宣传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进步,以直观的形式让同学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指导意义;也可以针对国际国内热点和大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进行自由无约束的交流和探讨,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和大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积极参与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中去,以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骨干队伍的建设。队伍建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我国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在社团中成长起来的,推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注重骨干队伍的建设,对社团干部和优秀社团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同时加强骨干队伍的内部交流和沟通,打造一支理论过硬的理论团队,并重点发挥骨干队员的种子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影响和辐射更多的青年学生群体,扎实有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是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大学生社团要利用自身联系学生、贴近学生的优势,改变以往灌输和说教式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领悟到学好理论对个人成长进步的意义,并通过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讲出来,形成群众性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局面。

四是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社团要立足自身,寻求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建立物质和制度保障。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社团创造条件,在书籍资料上提供便利,为社团走进社会提供平台,把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长效机制。

其次,应加强社会实践。以社团实践为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分为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宣传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于社团的社会实践过程。

一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要使大学生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并让这些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必须让他们通过自身感受得出结论。大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实践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的理性认识,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

二是在实践中宣传理论。理论宣传必须注重内容上的转换,要以通俗化推进大众化,以群众最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编写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宣传提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用“大众话语”表述出来,使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校内宣传可通过网站、博客等新兴媒介,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和认知,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大众化。校外宣传,社团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开展实施政策宣讲活动,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确定主题,开展诸如送法下乡、科普宣传等实践活动,用最通俗的形式和语言进行讲解,让群众觉得马克思主义就在自己身边,建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三是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一个理论永葆生机不竭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为大学生的实践提供多方面的切入点,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社团可从自身特点出发,深入社会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团为单位,与城市社区进行文明共建活动,为学生开辟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基地,同时学校要对社团开展的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制度,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使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凤琴.校园文化与学生的主体性[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孙 巍]

猜你喜欢

大学生社团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探究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