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理分科问题之伪与高考改革问题之真
2009-11-26李雪岩张君龙耀
李雪岩 张 君 龙 耀
当前中国施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存在诸多不公平问题,需要依赖于高考改革来加以破解。在文理分科方面,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分离与缺失、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统领下的应试教育。中国高考制度不改革,应试教育无法破解,那么,高考加分问题和文理分科问题都很难解决。
一、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问题
当前中国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的问题,但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没有资料证实是或主要是高中文理分科造成的。
从历史来看,1902年,清政府就出台中学生课程规划,实行文理分科,但很快又认为不可行而取消了文理分科。1909年又开始学习德国模式,分成文科和实科。1912年中华民周后,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把文理分科取消了,实行普通教育:1949年以后,中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模仿“苏联模式”,实行了分科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高中继续实行文理分科。100多年来,围绕着文理分科这个问题,分了合,合了分,每一次改革,好像都有其理由。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美国等有些国家的中学文理不分科,日本、俄罗斯等有些国家的中学则实行文理分科。这都无法判断高中文理分科带来了什么后果。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就能全面了?不可能。高中文理分科,其实就是高二、高三这么一两年时间,这一两年时间不可能解决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全面”这么大一个问题。
实际上,高中文科生和高中理科生所学习的课程是差不多的,因为他们都要参加相同的高中毕业会考。区别是:高中理科生在修完高中“全部课程”并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后就集中精力强化训练理科知识来应付高考;而高中文科生在修完高中“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会考后就集中精力强化训练文科知识来应付高考。所以,高中文科生和高中理科生接触的“知识量”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毕业会考结束以后开始的为高考而进行的强化训练阶段,这个阶段,仅仅是强化考试训练而已,“知识量”并没有多少增加。
既然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原因不是文理分科,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真正根源在于应试教育。
真正的“学习”,是一个经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某些知识并没有经历经验建构和内化过程,那么,尽管它们已经进入了大脑,但不会长久印刻在大脑,只是临时停留,很快就会遗忘。
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服从于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规律的考试,使知识的学习都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知识并没有通过经验建构和内化过程长久印刻到大脑,而只是临时地、机械性地停留在大脑,目的是应付考试需要。一旦考试结束,这些临时停留在大脑中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最后,除了少部分知识留在大脑,很多知识陷入“学了白学”的陷阱。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学生出现知识结构不全面的根源。
二、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和缺失
在这里,我们可能不得不先明确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人文情怀与人文知识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活动方式本身所特有的气质。它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怀疑精神,指科学的理性批判态度;第二,求实精神,指科学所信守的尊重事实的原则;第三,创造精神,指科学以创新为目标的活动导向;第四,探索精神,指科学为自由而进行无止境探索的属性。
科学知识是指在科学试验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反复被证明了的、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成果的总称。
人文情怀主要是指对他人或人类深切关怀的人道主义胸怀,它包括高尚的个体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为人类的利益及事业的奉献精神。
人文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史哲)等等方面的知识。
由上面的定义可知:科学精神不等于科学知识;人文情怀不等于人文知识。知识的习得并不等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具备。
实际上,知识习得与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在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一个人要培养探索、怀疑、求实、创造等科学精神,一般需要有浓厚的兴趣来支撑。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一个人才会不怕困难,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久而久之,则会培养出享用终身的科学精神。反之为了应试,被迫学习,但内心缺乏一种主动探索的心智冲动,不但形成不了探索、创造等科学精神,反而会形成厌倦、机械服从等反科学精神。
在人文情怀的培养方面,一个人要培养对他人或人类深切关怀的人道主义胸怀,要培养高尚的个体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为人类的利益及事业的奉献精神,主要途径不是训导,而是需要他在现实生活中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各种人文情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种人文的熏陶。但是,就教学来说,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照顾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对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做出制度上的尊重,而不是强迫学生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那么,学生自然不会接受到反人文的讯号。如果成年人多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兴趣发展,让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时空,这是最大的人文情怀的传递。
所以,在中学阶段,知识教育和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培养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1知识教育占用时间太多,挤压科学精神培养的时间,挤压人文情怀培养的时间,导致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综合素质不高,或有知识没文化,综合素质不高。
2知识教育占用时间太少,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培养时间充足,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有缺陷,综合素质不高。
3知识教育占用时间恰当,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培养时间恰当,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具备;综合素质较高。
可见,并不是知识教育越多就越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形成。取消文理分科,这和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科学精神不是通过增加科学知识量就可以获得的,人文情怀也不是通过增加人文知识量就可以获得的。
笔者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因为文理分科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和缺失,而是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被迫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死记硬背没完没了的知识,完全没有顾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国学生为什么会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答案恰恰就在这里:残酷的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折磨过程中,学生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时间和空间,心中只有惟命是从的标准答案和冷冰冰的分数等科学和人文的天敌。
三、高考制度改革才是真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文理分科问题,都必须依赖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在应试教育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文理分科与否,都无法解决知识结构不全
面、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与缺失、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必须撇开中学文理分科这个伪问题,直面应试教育这个真问题,尤其是直面其中的核心环节即高考改革问题。
至于如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高考制度,笔者认为,从尊重和发展学生兴趣、个性,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角度出发,可以在完善现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废除高考中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高考按照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语文、数学、外语(进一步细分为英语、德语、法语等)、地理、历史、政治等专业来分类进行命题考试,分专业招生。这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特长发展的多元化方向,也契合“高考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学生”这么一个功能定位。
分专业高考,还可以兼顾到高考加分政策所关注的特长生的发展问题。施行分专业高考,那么,特长生加分的做法完全可以废止。如果某考生有数学方面的特长,那么,直接在高考中选择数学科目即可。这样,既照顾了特长发展,又避免了现有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端。
有人担心分专业高考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偏科,甚至认为太早地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9币。但笔者却认为,因为有毕业会考制度把关,分专业高考制度不会导致偏科的发生。而且,中国的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已经太多了,必须减少,只有减少一些无谓的知识学习,才能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在高考选拔中,一味地强调“全科”发展,可能会让我们损失吴晗、老舍等数学、外语得低分甚至O分的专才、偏才、怪才。
有读者问,分专业高考制度还是一种考试。在分专业高考制度下,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基于预防腐败的需要,还难以推行西方高校的那利,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分专业高考虽然还是一种考试竞争,但是它把竞争从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科目转移到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科目上。所以,这是一利正面竞争,不再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在分专业高考制度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已经从枯燥乏味的“应试学习”变换为一种兴趣引领下的“兴趣学习”。“兴趣学习”,虽然还是有竞争,但由于充满了“兴趣”,必定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提高综合素质。
如果实在有人担心,笔者建议不妨让现行高考制度和分专业高考制度同时进行,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哪一种高考,也让高校自主决定按照哪一种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